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0893条
基础文献
29条
析出资源
3202条
图表
1722条
人物
1075条
机构
66条
事件
1714条
地名
83条
专题
1219条
作品
1683条
实物
100条
知识出处
全部
永昌县志(1991~...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故事
永昌县农村小康工程建...
永昌县志补编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参加过西路军斗争的共...
永昌县城关镇志(19...
永昌民俗(卷一)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
骊靬探丛
焦家庄农业合作社史料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
金昌史话
永昌圣容寺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
金昌文明的脊梁
西路军鏖战永昌
永昌县志
美丽的北海子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年鉴 2006-...
祝巍山文史论稿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
永昌史话
诗花歌絮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
检索条件
共 10893 条
538
/
727
8056
永昌县农业生产耕作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永昌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耕地方式,农民称其为“抬耕”,也形象地称其为“二牛抬扛”。这种方式是一人在后边手持犁柄,使役前边的一对牛作牵引。为了保持一对牛的用力平衡,用一根一米多长的档扛架在牛的领头上,起到固定力的方向的作用,形成二牛抬杠之状,故...
8057
永昌县农业生产耙地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耙地时用两根长、宽、高分别为约200厘米、15厘米、6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四根木撑连结起来,在两根木料大面处安装齿子制作的木具称为“耙”。耙地时牲畜在前牵引,人在耙后指挥,若地里土块多时,人站立在“耙上”,一手牵住缰绳,一手执鞭驱赶牲畜。有...
8058
永昌县农业生产耱地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耱地用的耱具,是以藤条(多为柳条)编制而成的长约200厘米,宽约80厘米的排子,永昌人称其为“耱”。耱地是继耙地后的一道工序,其过程同耙地如出一辙,作用是抹平耙齿留下的沟槽,更好地保墒。
8059
永昌县农业生产耕播捣粪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是积肥的一种方法。人、畜粪便埋在已堆好的土里,上面用麦草、畜粪火烧蒸使之熟化,然后用铁锨、榔头等工具将土封的粪堆启开,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将堆肥捣细掺匀,不使其结块。
8060
永昌县农业生产播种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在农作物栽培之前,要做好翻地、秋冬灌、整地保墒、施基肥等工作。铁路以北清河,金川地区播种开始于惊蛰,即每年阴历3月5日左右,而后依次向西南推进。西河地区则始于清明节,即每年4月5日前后,最晚的马营沟、毛家庄则在清明后五六日播种。
8061
永昌县农业生产耕播捣粪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温水浸泡,防止病害。玉米要进行催芽而后播种。播种方式原以大撒大扬为主,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全部实行条播,清河地区为人工溜撒,西河、东河地区以机播为主。播种力求均匀,稀密适度。粮油作物播种后,对土地进行耙耱,东西河地区进...
8062
永昌县农业耕播锄草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农历四月,小麦返青、分蘖,庄户人开始锄草。小麦锄草一般由妇女承担。锄草时除草人在屁股下垫一马毡(妇女除草助防潮隔湿之用。即用破布、皮毛制品缝制的一种厚一寸左右,边长约为一尺五寸见方的垫子,一边缀上布带和布球。用时将布球系在前边裤带上,向前移...
8063
永昌县农业耕播施肥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永昌境内农家肥料主要以人粪、尿和牛、羊、猪、马等牲畜粪为主,其次是古墙土、煨窑、土坑、挖淤泥作肥。清河地区有用苦豆子、臭蒿子、马板肠等野草沤制绿肥的做法。施用农家肥的传统延续至今。1953年铁路以北地区首次引进试用硝酸氨、硫酸氨等化肥,增产...
8064
永昌县农业耕播灌水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8065
永昌县农业收获小麦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粮食
麦收用镰,开始割麦子俗称开镰。“麦熟一晌”,因此麦收显得特别紧张,人们习惯称之为抢收。男人割麦,大都蹲着,横跨行距60—70厘米,割倒的麦子夹在脚面和小腿之间,一定数量之后,放在地上,称之为一铺儿。早年间妇女裹脚,无法蹲,一般都坐马毡,割几...
8066
永昌县农业收获玉米情况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粮食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玉米成熟,开始收割。收割时,家庭男劳力持砍镰在前,将玉米一棵棵砍断,集中到一定数量放倒在地上,俗称“放成铺子”。家庭主妇及孩子们挎着蓝子,将一铺一铺砍倒的玉米穗收集倒在一个指定地点堆成堆儿。男家长砍完后,回过头来,将已掰完...
8067
永昌县传统婚嫁纳采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纳采在传统的婚嫁礼俗中,“纳采”是传统婚聘程序“六礼”中的第一礼,是“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即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示。相当于现在的所谓“提亲”、“说媒”。旧中国时期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到当婚、当嫁的时候,男家家长便请...
8068
永昌县传统婚嫁问名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问名纳采既准,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婚仪的第二步——问名,这就是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当于“请八字”。旧时人们的阴阳信奉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结合相冲之忌,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
8069
永昌县传统婚嫁纳吉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问名之后的第三个步骤是纳吉。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
8070
永昌县传统婚嫁纳征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纳征即男女双方缔婚之后,男家送聘礼给女家,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下彩礼、过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家才可娶女方。 纳征是婚姻习俗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环。因此,传统的婚姻被称作“买卖婚姻”。 旧时的纳征相当于现在的聘礼。送礼时间,一般定于新婚过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