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县农业收获小麦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174
专题名称:
永昌县农业收获小麦情况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38.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产地:
永昌县
专题描述
麦收用镰,开始割麦子俗称开镰。“麦熟一晌”,因此麦收显得特别紧张,人们习惯称之为抢收。男人割麦,大都蹲着,横跨行距60—70厘米,割倒的麦子夹在脚面和小腿之间,一定数量之后,放在地上,称之为一铺儿。早年间妇女裹脚,无法蹲,一般都坐马毡,割几把向前挪一挪。没裹脚的妇女,同男人一样蹲着挥镰割麦子。捆麦子都用“要子”,大都用芨芨拧制的,用过以后收藏,下年还能使用。也有就地取材,拔起一把麦杆儿,将麦穗拧紧向后一挽,将麦秸一劈两半平放地上,一般两铺儿就可捆成一个麦捆子。俗话说“秋争日夏争时”,在抢收期间必须争分夺秒。因为秋收往往在立秋后,阴雨较多,不及时收割会对收成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农家人往往是起五更,睡半夜。早饭都是家庭主妇或小孩送往田间,这叫送饭。饭送到地头,一家人拣个荫凉处席地而坐,女主人搬出主食和菜肴,给大家盛好汤水,全家人一齐吃饭。此时,漫地遍野,可见一簇簇吃饭的人,吃饭也可使割麦人在紧张的劳动中得到片刻的休息。 麦子割完打成捆后,就开始往场上搬运。运麦方式不外乎肩背、驴驮或车拉,所以以前搬运麦子也是十分艰辛的活儿。农业合作化后,始用手推车运麦。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生产队有了拖拉机,运麦比较轻松。拉走麦捆子的麦田,妇女和儿童还要拾麦穗。麦子运到场上后,在场边码成垛,以备打碾。 打碾时将麦捆从垛上拆下来,拆开麦捆“要子”,平摊在场上暴晒,这叫摊场。一般天不亮就摊场,太阳出来时场已摊好。晒到麦穗干脆,即可以打场了。打场是麦收的高潮,时间选择在日头最毒的中午进行,先将麦穗用木杈挑散、铺匀,摊成圆形,用马、驴、骡子拉石磙子将麦子分成若干等份,镇轧脱粒。为了加快旋转速度和保证镇轧质量,每头牲口由一人牵着。当满场蓬松的麦杆被轧平之后,将牲畜牵到场边,稍事休息,打场人则用杈在翻抄轧实的麦穗,谓之翻场。翻场之后继续镇轧。如果打场人充足,采用歇人不歇牲畜的方法,打场人不停止操作,只缩小石磙的镇压范围,另一些人则用杈翻动暂时石磙不能及的地方。翻好了之后,打场人驱役畜镇压这边,翻场人再去翻动那边,直到麦粒基本脱净,就收场了。 收场,先用杈将脱完的麦草杈成堆,再用两根抬扛将麦草抬到场的一边,然后视风向、风力,将连糠带粒的麦子集中到下风头的一边,扬场人侧风斜站,手持木锨铲起一定数量的麦子,视风力大小而确定扬场的角度。确定角度后,将麦子顶风扬起,麦粒刷的一声落在场中,麦糠则飘向下风头。另一个则持扫帚,视麦粒堆上没有脱完的麦穗或份量较重的草棒多少,轻轻地掠向旁边,使麦粒非常干净地堆于麦场中央。就这样,几个人扬场,一个人打掠扫,一场麦子很快便扬完。此时,扬场人用木锨集中麦粒,堆成一堆。打掠扫的人则用扫帚先将麦糠扫到场边集中起来,然后用筛子将从麦粒上掠下来没有打净的麦穗一俗称“轧头”堆成堆,用筐子背回家,晒一两个日头后,数量少的在簸箕里用手搓净,数量多则等场打完后集中到场上用磙子轧净,扬净的粮食再晒一两个日头,干透即可搬回家入囤了。 打过一次的麦穗,称麦杆。若遇天气不好未打净者,需打第二遍,俗称“捞杆”。麦杆打净以后,运入草圈垛起,留做牲畜饲草。也可用来烧灶火。 上世纪70年代,手扶拖拉机大量增加,用其拉带石磙子打碾,工效提高几十倍。随后使用小、大型脱粒机。80年代后期,普遍推广大型联合收割机,工效进一步提高。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