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13401条
析出资源
5473条
图表
1727条
人物
574条
机构
940条
事件
4163条
地名
61条
专题
55条
作品
181条
实物
220条

检索条件

共 13401 条 107 / 894
1591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12月开始,对经济作物区和常年种植蔬菜的菜农,国家按统销价格供应定销粮。对人多田少或因山区条件差,或遭到自然灾害,产量暂时偏低的缺粮区,国家给予补销粮;对有余粮交售任务、因灾减产而缺粮的地区,国家给以借销粮,借销粮一般在新谷登场后...
1592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1963年起,国家粮食部门开展粮油议购议销业务,坚持“高进高出、薄利多销、略有盈利”的经营方针。1963年议销粮2.45万斤,议销油0.05万斤。
1593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以前,私商经营粮油,每当新粮上市就压价收购,待青黄不接时期,再高价出售。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六月,谷价每百市斤3块银元,九月新谷登场后,跌至1.5元。
1594
粮票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部为方便政府工作人员及红军战士出差之用,发行米票。1931至1934年在县内通用的米票,面额有八两、九两、十两、一斤、一斤二两、一斤六两、五斤十两等7种16两制)。
1595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4年实行粮食统销和计划供应以后,凡商品粮人口,如需要变迁供应地点,凭户口迁移证办理粮油供应转移证;凡是农村留粮人口,须将转移人的口粮卖给国家,再行办理农村粮食转移证。如临时外出,时间较长,有固定地点者,则办理临时粮油供应转移证。
1596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明洪武元年(1368),在县衙之西,建有存留仓1所。每岁储谷以供官米并给来往使客。十九年为赈济之需,又建有仓库4座:城南仓在阜康门外一里;东仓在柏中里;北仓在长上里;义民仓在石中里。成化十三年(1477),知县吴文瑞增建8所:一在坊郭里永福...
1597
仓储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明洪武元年(1368),在县衙之西,建有存留仓1所。每岁储谷以供官米并给来往使客。十九年为赈济之需,又建有仓库4座:城南仓在阜康门外一里;东仓在柏中里;北仓在长上里;义民仓在石中里。成化十三年(1477),知县吴文瑞增建8所:一在坊郭里永福...
1598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明洪武初年,开设存留仓后,县内各个时期,均设有常平仓、义民仓、社仓等。
1599
保管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粮食保管,采取人工翻晒和推陈储新的方法。由于保管方式落后,加之保管人员不尽职守,经常出现霉烂现象。民国三十五年(1946),城集中一仓库,霉烂粮食200余石,加之保管制度不严,贪污舞弊之事常有发生,储谷损失很大。
1600
调运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清咸丰元年(1851)以前,粮食调运多由琴江水运,咸丰二年后,田赋改征银两,实行征银解银。
1601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大米解放前,石城做米靠“手砻脚碓”进行,仅山区有些水动力碓。这种加工方法,耗工费时,效率低。解放前夕县城和圩集有少数人开设“手砻脚碓”的粮食加工店。县城有砻谷店3家。
1602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大米解放前,石城做米靠“手砻脚碓”进行,仅山区有些水动力碓。这种加工方法,耗工费时,效率低。解放前夕县城和圩集有少数人开设“手砻脚碓”的粮食加工店。县城有砻谷店3家。
1603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以前,油脂加工,全靠“木榨”手工操作。县内油脂原料有油菜籽、油茶仁、花生、油桐籽、乌桕籽等品种。以油茶籽为大宗,油菜籽次之。因油料产地分散,故油寮遍布全县农村,夏季以榨油菜籽为主,秋季以榨花生为主,冬季以榨油茶仁为主。每所油寮一般安装榨...
1604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始,县制米厂利用小碎米、米皮糠、粗糠、谷壳等生产饲料糠,当年产量5吨。以后逐年增长,1971年已达1062吨。1972年小松、高田两处粮管所亦生产饲料糠。是年县粮油加工厂生产饲料糠1180吨,小松生产83.86吨,高田生产83.4...
1605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 类型: 正文
古代县内金融,见有记载者有:明洪武八年(1375),通用大明宝钞;清乾隆初年起,通用制钱和银两;嘉庆元年起,始用银元;道光年间,县内民间始有私营当铺,收当金银首饰或生活用品。宋、元情况无考。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