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8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储运
分类号: F715.6
页数: 4
摘要: 明洪武元年(1368),在县衙之西,建有存留仓1所。每岁储谷以供官米并给来往使客。十九年为赈济之需,又建有仓库4座:城南仓在阜康门外一里;东仓在柏中里;北仓在长上里;义民仓在石中里。成化十三年(1477),知县吴文瑞增建8所:一在坊郭里永福寺之左;二在东仓右;三在北仓右;四在义民仓右;五在丰上里许坊;六在石上里耸岗;七在礼上里秋溪;八在龙上里濯龙。
关键词: 仓库管理 商业储运

内容

明洪武元年(1368),在县衙之西,建有存留仓1所。每岁储谷以供官米并给来往使客。十九年为赈济之需,又建有仓库4座:城南仓在阜康门外一里;东仓在柏中里;北仓在长上里;义民仓在石中里。成化十三年(1477),知县吴文瑞增建8所:一在坊郭里永福寺之左;二在东仓右;三在北仓右;四在义民仓右;五在丰上里许坊;六在石上里耸岗;七在礼上里秋溪;八在龙上里濯龙。崇祯元年(1628),知县徐九行重建15廒,十五年知县尚承业又增建9廒,共计24廒。清顺治六年(1649)俱毁。
  顺治八年知县董应誉重修并增建3廒。嗣后,于乾隆七年(1742)和十一年先后添建共计15间。
  至清末民初,以上仓廒,先后俱毁。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城仅设4个集中仓库。县城集中一仓,容量二千石;县城集中二仓(东岳庙)容量1万石;屏山集中仓,容量四千石;河背乡集中仓,容量二千石。
  解放后,1950年全县共有粮仓21座,总容量1156万斤(市斤,下同),其中接收民国政府粮仓1座,容量70万斤,借用祠堂和民房修建的粮仓20座,容量1086万斤。
  1953年,在丰山新建简易仓库1座,容量70万斤,至1956年全县有新建的简易仓库7座,旧仓库21座,总容量1726万斤。
  六十年代起,逐渐淘汰原借用祠庙民房修建的临时仓库。至1965年,计有新建半永久性的仓库1座,简易仓库21座,祠庙和民房修建的仓库19座,临时仓库17座,共58座,总容量3865万斤。1978年,半永久性仓库增至34座。
  1985年,全县共有仓库68座,总容量达6295万斤。其中半永久性仓库46座,容量4915万斤;简易仓库21座,容量1230万斤。
  七十年代初期,为备战需要,曾在全县范围内较为偏僻的地方,先后兴建隐蔽仓库14座,总容量980万斤。使用一、二年后,除郑里仓(容50万斤)、高坪仓(容30万斤)留用外,其余均先后拆迁或变卖。
  1978年将琴江(含原城关)粮管所的所有仓库划出,成立县粮食局直属储备仓库。
  八十年代起,粮库的仓容由小到大。粮食由分廒储存(廒容一二万斤,座容三五十万斤),逐步改变为以散装储存(座容一二百万斤)。
  粮食库存以稻谷为主,次为大豆、面粉等。1952年年库存粮食(混合粮)432万斤,1957年1021万斤,1965年1288万斤,1978年822万斤,1984年为库存最高年份达2445万斤,1985年库存粮食下降为221万斤。
  油脂储存:1955年用木桶储油,随着购油增多,于产油地区横江、琴江、大由等地各建地下油池储油,但后因地下油池渗油,逐年购置油罐、铁桶、油柜储油。1983年直属粮库建油库1座。1952年库存食油1.06万斤,1957年23.13万斤,1965年15.31万斤,1978年5.21万斤,1985年库存食油达53.61万斤。
  二、储备粮明洪武初年,开设存留仓后,县内各个时期,均设有常平仓、义民仓、社仓等。
  清乾隆十年(1745)县内常平仓储谷16458石,县下九里分储20处,共储谷2239石。
  同治八年(1869)石城建社仓储谷3110石。
  民国时期,县仓及乡镇仓为必备仓,民间亦有义仓之设。必备仓储粮:县仓以每人积谷1斗为准,乡镇仓以一户积谷1石为准。按数递加至每人积谷5斗为度。民国二十四至三十年(1935~1941),积谷按户摊派每户4至8斗。三十一年起,按人摊派,每人15至20斤。二十五至三十五年间,每年收储约19000市石(每市石100市斤),三十六年年末储粮数为29360市石。但库内实物无几。
  解放后,1963年起,各公社开始储粮交国库代储,用于丰歉调剂、民工建勤补贴和民政优抚等。1963年全县储粮1.33万斤,1965年14.96万斤。197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广积粮”的号召后,县内储备粮逐年增加,1979年达996.48万斤。1981年起,为了减少仓储压力,储粮逐年下降,至1985年下降为162.25万斤。
  三、保管解放前,粮食保管,采取人工翻晒和推陈储新的方法。由于保管方式落后,加之保管人员不尽职守,经常出现霉烂现象。民国三十五年(1946),城集中一仓库,霉烂粮食200余石,加之保管制度不严,贪污舞弊之事常有发生,储谷损失很大。
  解放后,仓储保管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建立卫生制度,做到仓内“六面光”、仓外“三不留”(污水、杂草、垃圾);开展除“三害”(虫、鼠、雀);建立护仓组织,做好防火、防盗、防特、防破坏的“四防”工作;建立清仓消毒制度。在储存方面,保证储存数量准确、质量完好。保管技术措施方面,五十年代以物理机械为主,药剂为辅。六十年代起,转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物理机械防治为辅。七十年代,推行“低药、低氧、低温”的保粮方法,收到“经济、有效、残害少”的安全保粮效果。1985年在县直属库建机械地槽通风设备仓一座,容量180万斤。试行“机械通风降温”保粮,减少了药物污染,确保了粮食质量。
  1953年开展除“三害”的竞赛活动,横江粮管所保管员陈照明成绩显著,曾被评为模范,赴京参加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1956年开展“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无事故)活动,全县有26座粮仓达到标准。至1977年,实现“四无粮仓”县,1978年元月经省粮食厅验收合格,授予“四无粮仓”证书。
  四、调运清咸丰元年(1851)以前,粮食调运多由琴江水运,咸丰二年后,田赋改征银两,实行征银解银。
  苏区时期,1933年县设粮食调剂局承担军粮民食调运工作。时因战事紧急,肩挑水运并举。
  民国二十四至二十九年(1935—1940)期间,田赋改征钱币。三十年起改征实物,军粮调拨稻谷或大米,以水上解。三十四年调拨军粮6000石。三十七年拨付中央公粮1200石。
  解放后粮油调拨,执行“全面安排,统一调拨,先中央后地方,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在调拨中,坚持做到好粮好油外调和合理运输。五十年代,主要靠人力和木船运输。
  [=此处为表格(表4—58 石城县历年粮油调拨统计表)=] 单位:万斤六十年代广(昌)石(城)公路通车后,改用汽车运输,由中粮车队、军车连承担运输任务。1977年县粮食局内成立粮食车队,承担运输任务。
  石城调出的粮食,以稻谷和大米为主。1970年以前,因加工能力不足,多调稻谷。1971年后加工能力增强,多调大米。1980年起,以对方需要而定,要谷调谷,要米调米。调运时,结合征购入库,尽量做到边收边调运,减少中转环节。
  为了调剂人民生活,增加粮食品种和引进良种,粮食部门每年有计划地从外地调进一定数量的良种和面粉、豆类、花生、芝麻油等。1953年至1985年,全县共调入贸易粮6191万斤,每年平均调入187万斤。全县在33年中,调入与调出相抵后,净调出粮食(贸易粮)29219万斤,平均每年调出885万斤。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