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90
颗粒名称: 仓储
分类号: F253
页数: 1
摘要: 明洪武元年(1368),在县衙之西,建有存留仓1所。每岁储谷以供官米并给来往使客。十九年为赈济之需,又建有仓库4座:城南仓在阜康门外一里;东仓在柏中里;北仓在长上里;义民仓在石中里。成化十三年(1477),知县吴文瑞增建8所:一在坊郭里永福寺之左;二在东仓右;三在北仓右;四在义民仓右;五在丰上里许坊;六在石上里耸岗;七在礼上里秋溪;八在龙上里濯龙。
关键词: 仓库管理 仓储企业

内容

明洪武元年(1368),在县衙之西,建有存留仓1所。每岁储谷以供官米并给来往使客。十九年为赈济之需,又建有仓库4座:城南仓在阜康门外一里;东仓在柏中里;北仓在长上里;义民仓在石中里。成化十三年(1477),知县吴文瑞增建8所:一在坊郭里永福寺之左;二在东仓右;三在北仓右;四在义民仓右;五在丰上里许坊;六在石上里耸岗;七在礼上里秋溪;八在龙上里濯龙。崇祯元年(1628),知县徐九行重建15廒,十五年知县尚承业又增建9廒,共计24廒。清顺治六年(1649)俱毁。
  顺治八年知县董应誉重修并增建3廒。嗣后,于乾隆七年(1742)和十一年先后添建共计15间。
  至清末民初,以上仓廒,先后俱毁。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城仅设4个集中仓库。县城集中一仓,容量二千石;县城集中二仓(东岳庙)容量1万石;屏山集中仓,容量四千石;河背乡集中仓,容量二千石。
  解放后,1950年全县共有粮仓21座,总容量1156万斤(市斤,下同),其中接收民国政府粮仓1座,容量70万斤,借用祠堂和民房修建的粮仓20座,容量1086万斤。
  1953年,在丰山新建简易仓库1座,容量70万斤,至1956年全县有新建的简易仓库7座,旧仓库21座,总容量1726万斤。
  六十年代起,逐渐淘汰原借用祠庙民房修建的临时仓库。至1965年,计有新建半永久性的仓库1座,简易仓库21座,祠庙和民房修建的仓库19座,临时仓库17座,共58座,总容量3865万斤。1978年,半永久性仓库增至34座。
  1985年,全县共有仓库68座,总容量达6295万斤。其中半永久性仓库46座,容量4915万斤;简易仓库21座,容量1230万斤。
  七十年代初期,为备战需要,曾在全县范围内较为偏僻的地方,先后兴建隐蔽仓库14座,总容量980万斤。使用一、二年后,除郑里仓(容50万斤)、高坪仓(容30万斤)留用外,其余均先后拆迁或变卖。
  1978年将琴江(含原城关)粮管所的所有仓库划出,成立县粮食局直属储备仓库。
  八十年代起,粮库的仓容由小到大。粮食由分廒储存(廒容一二万斤,座容三五十万斤),逐步改变为以散装储存(座容一二百万斤)。
  粮食库存以稻谷为主,次为大豆、面粉等。1952年年库存粮食(混合粮)432万斤,1957年1021万斤,1965年1288万斤,1978年822万斤,1984年为库存最高年份达2445万斤,1985年库存粮食下降为221万斤。
  油脂储存:1955年用木桶储油,随着购油增多,于产油地区横江、琴江、大由等地各建地下油池储油,但后因地下油池渗油,逐年购置油罐、铁桶、油柜储油。1983年直属粮库建油库1座。1952年库存食油1.06万斤,1957年23.13万斤,1965年15.31万斤,1978年5.21万斤,1985年库存食油达53.61万斤。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