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09 / 669
162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人薛子信,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到日本,后来多次返乡携带族亲多人出国。民国时期,在日本的乡侨大多当店员或轮船除锈油漆工;一些人稍有积蓄后,便改行从商,后来开餐馆(中华料理)、办旅馆。
162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旅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乡侨,如泰国、菲律宾、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其人数不多,但多属中产阶层,或从商、从医,或为政府公司的雇员,生活安定优裕。在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地的乡侨中,不少人在商贸、科技、学术界中颇有建树。
162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侨居各国、各地区的乡侨,早先多参加福清同乡会或福州十邑同乡会。为了保持联络,在有条件的地方,先后成立平潭籍乡侨社团组织。
162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旅居印尼乡侨林日润等人募捐6000多盾荷兰币,汇回家乡支援抗战。由于平潭连年灾荒瘟疫,加上兵燹战祸,百姓遭灾,林日润又在印尼募捐赈灾,募集银元一万元后汇回平潭,要求政府当局成立平粜委员会,以捐款为基金,购粮赈济受灾饥...
162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32年(1943年)4月、7月先后成立平潭海外华侨公会和平潭县侨贷委员会,前者为归侨社团,后者是官方挂名的侨务机构。1949年秋,上述两个组织先后解散。
162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5年,县委、县政府,为华侨地主改变成分3户;1961年落实退还土改时被征(没)收的华侨房屋5户。1978年后,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冤假错案2件3人,复查清理历次政治运动中错案52件57...
162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据1994年县人大和侨务部门调查统计:县内有归侨、侨眷12702人,其中归侨162人,侨眷12540人。归侨人数较多的有潭城、北厝、平原、敖东、白青、大练、流水等乡镇。其中印尼归侨115人,新加坡归侨34人,马来西亚归侨6人,日本...
162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50-60年代中期,全县先后接待回国探亲的乡侨200多人次。70年代末至1995年底,先后接待回国省亲、旅游、观光、商贸等乡侨2000余人次,其中重点对象800多人次。80年代以后,来岚观光、旅游、省亲、考察的各种华侨团组不断...
162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与台湾交往历史渊源深远,两地经贸往来已历经三个世纪。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平潭是福建对台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
163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东澳台轮停泊点、南中港台轮停泊点。
163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东澳又名观音澳,位于海坛岛东南突出部,港口向南,口宽内窄,宽3公里,纵深1.3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港内水下浅层为沙砾底,水深4-10米,近岸可停泊200吨船只,港外可停泊万吨的渔、货轮。
163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南中港原名南楼澳,俗称南中澳。西濒海坛海峡南口水道,南接莆田兴化湾水道,港口向西,呈U形,宽0.6公里,纵深0.35公里,面积0.13平方公里,岸线长约1公里。1978年,在南、北两岸建防浪堤避风港和码头,港内可停泊200吨渔货船...
163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开发对台贸易点、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对台渔工劳务输出。
163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70年代末,随着两岸关系逐渐解冻,两岸渔民在台湾海峡作业时,开始实物交易。台湾渔民用台产手表、雨衣、雨鞋、小电器之类向大陆渔民换取黄花鱼、鲳鱼等鱼货;继而一些台轮怂恿大陆渔民搜罗银元与之交换物资。
163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与台湾贸易往来历史悠久,平潭的塘屿坛紫菜、东庠门的虾皮、屿头的萝卜干和海坛岛毛猪等在台湾享有盛誉。而台湾的煤炭、大米、白砂糖、风梨和日用品等,很受平潭人的青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