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经贸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6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贸活动
分类号:
D634.1
页数:
3
页码:
552-554
摘要:
本段介绍了开发对台贸易点、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对台渔工劳务输出。
关键词:
平潭
华侨
事务
内容
一、开发对台贸易点 70年代末,随着两岸关系逐渐解冻,两岸渔民在台湾海峡作业时,开始实物交易。台湾渔民用台产手表、雨衣、雨鞋、小电器之类向大陆渔民换取黄花鱼、鲳鱼等鱼货;继而一些台轮怂恿大陆渔民搜罗银元与之交换物资。为了杜绝不法走私行为,把民间贸易从海上引导到岸上,以便统一管理,省政府于1981年,规定来岚洽谈贸易的台湾渔船,每航次成交额限在3万美元之内,可享受0.5万美元货值减免税的优惠待遇;对进入东澳港要求洽谈贸易的台湾渔民,由平潭台湾渔民接待站(后改称为“福建省平潭台湾同胞接待站”,简称“台胞接待站”)接待,并介绍给县百货、水产、供销等部门商谈。1981年10月,福建省成立新兴贸易总公司,专事对台商贸。1983年8月,省政府批准平潭成立平顺贸易公司,专门负责平潭对台小额贸易。
1984年6月,县政府决定开辟东甲岛为对台贸易点,并成立平潭县东甲岛开发指挥部。10月底,岛上综合大楼竣工,配套供水站、发电厂和简易码头等设施,总投资84万元。10月22日,移交给平潭东甲岛贸易有限公司使用。1985年3月15日撤点。
1986年9月,随着对台小额贸易不断增加,省政府批准成立平潭海坛通商行,与平顺贸易公司共同负责对台小额贸易业务。
1988年5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开辟南海乡塘屿岛南中港,作为对台小额贸易临时港,成立隶属于县政府直接管辖的“平潭县南中地区民间台贸管理处”。从1988年下半年至1989年上半年,进入南中澳口的台轮达2578艘次,台胞15400人次,贸易额约3000万美元。
1989年夏,南中港一度关闭。1992年9月10日经南京军区批准,南中港正式辟为平潭第二个台湾渔船停泊点和对台贸易点。
二、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平潭与台湾贸易往来历史悠久,平潭的塘屿坛紫菜、东庠门的虾皮、屿头的萝卜干和海坛岛毛猪等在台湾享有盛誉。而台湾的煤炭、大米、白砂糖、风梨和日用品等,很受平潭人的青睐。
对台小额贸易始于80年代初期。来东澳停泊的台湾渔船求购大陆土特产品,经平潭台湾渔民接待站介绍,由县百货、供销等部门提供所需物资,起先是以物易物,等价交换,后来改为台方用美元、新台币付款购货。1981年3月,县政府指定百货公司以“以货易货”的方式,开展对台小额贸易业务,并设台货销售专柜。当年收购棉布、收录机、手表、尼龙伞等228万元,销售台货155万元。据统计,1981年,来靠的台湾渔船213艘次,其中贸易船153艘次,贸易额达155.7万美元。1982年起,来靠台湾渔船不断增加,交易的数额与品种也逐渐增多。当时台湾渔船以家用电器、布料、台产手表等,来换取大陆的农副产品、名酒、中成药、中药材和水产品等。1983年后,平顺贸易公司和海坛通商行,专门经办对台小额贸易,实行省政府批准的每航次0.5万美元货价免税的优惠政策。据统计1981-1995年,东澳港共接待台轮4576艘次,小额贸易达1820万美元。1984年10月至1985年3月,东甲岛对台贸易点接待台轮1130艘次,贸易额达1340多万美元。南中港在1988年后的两度开放中,共接待台轮6587艘次,贸易额达8430多万美元。
1988年国家海关规定28种进口商品不能进入国内市场,因此基本上停止对台湾产品的收购,台胞则用美金、港币、新台币来购买大陆货。此后,台湾渔船多头联系货源,民间个体或联合体介入货源供应,多条渠道,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损害两岸民间经贸的正常往来。90年代后,平顺贸易公司和海坛通商行逐渐失去对台小额贸易的主导机构作用。
三、对台渔工劳务输出平潭对台短期渔工劳务输出,始于1988年冬。经平潭台胞接待站介绍,由平潭县台属联谊会具体承办,首批从澳前、流水、苏澳等乡镇选招17名渔工,合同期两个月,渔工在台轮上生活、医疗皆由台方负责。此后,台湾基隆、高雄、宜兰、台北等地渔轮纷纷进东澳港求聘平潭渔工。
1989年1月,县中福公司和劳服公司承办劳务渔工业务。1989年,全县输出劳务渔工1613人次,其中中福公司909人次,劳服公司704人次;创汇约120万美元,地方财政收人人民币80多万元。
1990年1月,根据省政府制定(劳务渔工输出管理办法》,成立平潭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简称“国际公司”),原中福、劳服两家公司并人。县国际公司受福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委托与台轮办理合同签约。当年,与香港盈奇国际企业公司签约,双方议定年派出劳务渔工赴台服务4000人次,每人次合同期两个月。1990年全县实派出劳务渔工3036人次,创汇约212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人民币150万元。1991年输出劳务渔工4090人次,创汇约266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人民币245万元。
1992年10月,中福、劳服两公司由县国际公司分出,独立经营。1988年底到1995年底,由平潭东澳港输出台轮短期劳务渔工23036人次,其中国际公司11971人次、中福公司5600人次、劳服公司5448人次、台属联谊会17人次,共创汇1670万美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