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5473 条 224 / 365
3346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明、清两代,无公办群众文化机构。民间有文化团体。至民国29年(1940)3月,在县城(今赣州市)设立县民众教育馆,主管全县文化工作,隶属教育科。建国后,县民众教育馆由赣州市接管。1952年3月,在江口墟设立县文化馆,有人员5人。1966年,...
3347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4年,在江口乡举办俱乐部读报员和黑板报编写人员训练班。培训23人。1955年,举办全县农村俱乐部骨干训练班。培训读报、写黑板报、歌咏、戏剧和文艺创作人员125名。
3348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从1952年起,县文化馆和县文联先后编辑过《群众演唱》、《春节演唱》、《文艺资料》、《群众文化》、《赣县文艺》等刊物。1978至1985年,铅印县人作品集3册。1984年12月,县民舞集成编辑组编印了20余万字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赣县资料...
3349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赣县素有戏剧之乡的称号,有“东河戏”、“采茶戏”、“木偶戏”三大剧种。
3350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赣县素有戏剧之乡的称号,有“东河戏”、“采茶戏”、“木偶戏”三大剧种。
3351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5月,县文化馆以“和乐围”采茶班艺人为主,成立“赣县戏剧改革小组”。同年12月,从全县400多个采茶班挑选了一批优秀演员,正式成立“赣县工农剧团”。由于阵营整齐,名角众多,于1954年分为赣县、南康两个剧团。赣县剧团,1955年转...
3352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县境各地兴起,机关、学校、农村普遍有戏曲演出。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等地,以东河戏为主;沿桃江、大埠、韩坊等地以灯子戏为主;其余各地以采茶戏为主,学校文工团亦演歌剧、话剧、舞蹈。一般区所在地多以小学师生和...
3353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多在寺庙宗祠内,砖木结构的厚板台,瓦檐翘形,两旁有化妆服装室。据1985年县戏曲普查统计,全县原有古戏台75座,现大部分庙存台毁。明代戏台完好的有储潭古庙戏台、湖江松树岗万寿宫戏台、五云左坑坊神庙戏台、梅林镇中庙戏台、大埠杨溪古庙戏台等5座...
3354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赣县是“东河戏”、“采茶戏”的发源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劳动活动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寓言、谜语、歇后语等,内容丰富多彩,风格朴实风趣、乡土气息浓厚,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355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赣县是“东河戏”、“采茶戏”的发源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劳动活动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寓言、谜语、歇后语等,内容丰富多彩,风格朴实风趣、乡土气息浓厚,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356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俗称“坐唱”,始于明嘉靖年间,由四五人清唱,发展到八九人,配合管弦和打击乐器,坐于厅堂、庭院中,分角色演唱。演唱的节目,多是《满堂福》、《封相》之类,逢庆寿唱《郭子仪上寿》、《王母上寿》;逢婚嫁唱《龙凤呈祥》、《彩楼配》;男丧唱《哭灵》、女...
3357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赣县民间灯舞历史悠久,形彩艳异,内容丰富,主要有: 灯舞拥有龙灯、鲤鱼灯、云灯、麒麟狮象灯、狮灯、摆字灯、马灯、春牛灯、蚌壳灯、牌灯、茶篮灯、香火灯、板凳龙等10多种。母逢正月上半月,以村族姓氏组成灯班,走村串户。其舞法各异,大致有“持灯”...
3358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十七篇文物胜迹赣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建国以后,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文物工作。多次发出通告和布告。强调保护和管理好文物,并指定县文化馆具体负责。1956年5月,县进行了第一次文物普查。1957年,宝华山寺内的玉石塔被列为省第一批重点...
3359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白鹭官村商周遗址 官村位于白鹭乡北部,与兴国县永丰相邻的丘陵地带,四面为起伏不平的红砂土质秃岗。官村河由北向南流入白鹭河,经万安县境注入赣江。
3360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白鹭官村商周遗址官村位于白鹭乡北部,与兴国县永丰相邻的丘陵地带,四面为起伏不平的红砂土质秃岗。官村河由北向南流入白鹭河,经万安县境注入赣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