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方剧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3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方剧种
分类号: J8
页数: 4
摘要: 赣县素有戏剧之乡的称号,有“东河戏”、“采茶戏”、“木偶戏”三大剧种。
关键词: 戏剧理论 艺术理论

内容

赣县素有戏剧之乡的称号,有“东河戏”、“采茶戏”、“木偶戏”三大剧种。
   东河戏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东河戏”,发源于江西东河(即贡水),渊源于明嘉靖年间赣县清唱“坐堂班”。该戏班于清初正式形成,唱高腔、昆曲,后陆续吸收二黄、西皮等乱弹腔,艺术遗产丰富,为江西省古老剧种之一。
   明代中叶,赣东弋阳腔传到赣县。嘉靖年间,在田村白鹭等农村出现了清唱高腔的坐堂班。清顺治三年(1646),玉田(今田村乡)的坐堂班,发展成为正式戏班,名为“玉合班”,唱的是弋阳、青阳腔。清顺治十一年(1654),又出现了昆曲“雪聚班”。起初由苏州来的艺人组成,后戏班扩大,有本地人参加,改名为“凝秀班”。“玉合班”以高腔为主,“雪聚班”以昆曲为主,兼唱高腔。这两个班社是东河戏的渊源。清康熙、雍正年问,江西宜黄腔(俗称“老二黄”)传入赣县,为东河戏所吸收;清咸丰年间,广西桂剧西皮戏传入赣县,又被东河戏所吸收;清光绪间,湖南祁戏班大量涌入赣县,对东河戏的发展影响较大。
   东河戏形成之后,逐渐向外发展,不仅流行赣南地区,且流行于粤东的梅县、潮洲、闽西的宁化、归化、连城、永安、长汀等地。除民间有大量业余戏班外,正式戏班,在清乾隆年间便有30多个,分布在今田村、白鹭、南塘、吉埠等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劳田“万舞台”,培养了第一代女演员罗喜连等轰动一时,其他班社也相续效法,改变男扮女装的传统做法。民国初年,由于战争和湖南祁剧戏班大量涌入赣县城乡,东河戏班逐渐减少。
   1926年,在共产党人陈赞贤的倡导下,东河戏艺人在县城(今赣州市)成立了“梨园工会”,参加了当时的工农革命运动。东河戏班一律改称“舞台”,共有20台。1932年元月,田村乡苏维埃政府和东河戏“蓝衫团”艺人,根据中国工农红军在龙岗反围剿中,活捉张辉赞的战绩,编演了大型东河戏《活捉张辉赞》,在田村“契真寺”演出。戏中塑造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的光辉形象。彭德怀看过后,经加工整理成为十七场东河大型戏。由“双福兴”班社在瑞金向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献演。红军北上抗日后,东河戏班社大部分解散。至建国前夕,只剩白鹭乡桃溪的“玉喜班,田村乡中齐的“玉秀班”,杨梅的“玉合班”和南塘乡劳田的“万舞台”。
   建国后,东河戏获得了新生,东河戏班多以乡村名命名,改为农村业余剧团。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专业性的班社有南塘乡钟祖纯为领班的“玉洪班”,于1950年进赣州城东郊戏院演出,后在姚衙前郭家祠演出。1955年组建“赣州东河剧团”(即今赣州地区东河剧团前身)。1985年,全县除业余东河剧团外,有田村“玉合班”专业剧团在县境内和邻县圩镇巡回演出。
   东河戏的角色行当,早年沿袭弋阳腔旧制,叫“九角头”:即分为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后受外来剧种影响,行当略有增加。
   化妆,基本上以红、黑、白三色为主。有时演财神会开金脸。生角不搽粉,文戏不画眉,旦角包头不插花,水袖较短,脸谱多种,基本上与其他剧种大同小异。
   服饰,一般要求五蟒、四靠、外带官衣、四官衣、四折子、四女披等。
   表演,与一般剧种不同的有《五台会兄》中的“十八罗汉桩”;《林冲夜奔》中的“野鸭步”;《拖肠大战》中的“燎牙”;《黄河摆渡》中的“赤膊上阵”。各班社具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如俗谚云:“玉合班的耙,凝秀班的蛇”。玉合班演《目莲传》时用真刀真叉,耍耙(铁叉)的演员能从远处掷耙,刺入台柱。难度最大的是“倒插梅花耙”。掷者背向对手,倒掷五耙,分头上、左右手、双腋下,且紧挨身体,非常惊险,堪称绝技。凝秀班演《白蛇传》首创机关布景,名噪一时。
   东河戏,集高、昆、皮黄等多种声腔之大成,博采众长,丰富多采。其高腔大戏保持了弋阳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古朴风格,气氛热烈;昆腔戏谨守苏昆规范,典丽优雅;皮黄戏板式多变,风格多样,与高、昆腔相得益彰;舞台语言,以中州韵为基础的“赣州官话”。丑行有时会插用客家方言,以取谐趣。
   东河戏的剧目极为丰富,计有847出,分为三大声腔。高腔以演出大戏为主,有《目莲传》、《封神传》、《三国传》、《铁树传》(即《许真君》)、《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等八种连台大本戏,每种有7本,共56本。另有传奇戏和单折,共计225出。昆腔多演传奇名著和单折,共计104出,弹腔有皮黄戏,518出,其中桂剧的西皮戏,10余出,宜黄腔整本戏20余出,另有湖南祁剧和南北词小戏等剧目。
   音乐曲调方面,东河戏的高腔保存有弋阳腔曲牌百余支,为“香罗带”、“山坡羊”、“红衲袄”、“新水令”、“风入松”等;昆曲曲牌保存了90余支。曲牌名多同于高腔、乱弹腔,包括二黄、西皮、梆子腔和南北词小调等。
   二黄,原名“二凡”、“宜黄调”,包括正调、反调(又称阴皮、还魂调)、底调、唢呐二凡等。板式有起板(即倒板)、慢板(即原板)、快板、滚板、散板、摇板、丢句子。另有四句板(即四平调)、三七板。
   安庆梆子腔,即吹腔。用于《打樱桃》、《进城看女》等小戏中。
   南北词小调,来自地方曲艺,用于《安安送米》、《牡丹对药》中。
   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昆曲用扎兹横箫(曲笛)、笙、琵琶、月琴;皮黄用槟榔包(类似板胡)、软弓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武场有板鼓、堂鼓、牙板、筛锣、马锣、堂锣、云锣、小锣、大小铙〓等。
   常用的吹打牌子有“大开门”、“普天乐”、“风入松”、“太平歌”等。
   采茶戏 源于本地茶山“采茶歌”山歌小调和民间灯彩。宋代,赣县茶叶列为贡品。明代,贡新茶牙11斤,茶树面积逐步发展,茶农有唱采茶歌和舞茶篮灯之习。清初,在东河戏影响下,以茶篮、纸扇为道具,载歌载舞,形成地方小型剧种。它分为两类:一是灯戏,又称茶篮灯;一是采茶戏,又称三角班。同源异流。
   灯戏,由四季茶歌与茶篮灯舞形成。清初,在县南的王母渡、阳埠、大埠、小坪、韩坊等地有了灯戏班。班社是以姓氏组建,活动地点在宗祠厅堂,演出时间是每年新春正月上半月。以灯腔为主,有唢呐与锣鼓伴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欢快跳跃,保持着浓厚的民间灯彩风味。初时剧目不多,由众茶女舞茶灯的《摘茶》到二茶女的《姐妹摘茶》和三人用一条板凳耍的《板凳龙》。同时,还有四茶女耍的《摘茶》、《马灯歌》。清咸丰、同治间,王母渡乡下邦村李碔腾(外号“掱子”师傅)曾流落闽、粤、赣,根据戏曲大班结合灯戏特点,在《姐妹摘茶》的基础上,增加开茶园、炒茶、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问茶、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卖茶等情节,创编了连台本戏《九龙山摘茶》,后经本村副榜举人李汤凭记录整理。仅王母渡一地灯戏班就有60多个。清末民初,逐步流传到安远、南康、于都等邻县乡村。但由于灯戏规模较大,剧目少,仅限于春节演出,遂逐渐衰落。后来,灯戏班社兼演采茶戏,遂与采茶戏融为一体。
   采茶戏,三角成班,两小当家(即小旦、小丑)。初为“二旦一丑”,即姐妹二人上山采茶,手提茶篮边唱边舞。丑角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对劳动过程、生活细节以及各种动物形态摹拟,形象逼真、诙谐风趣,为群众喜爱。而封建统治阶级则认为是“淫”戏。不准登大雅之堂,被迫在山坑草坪和破庙之中演出。
   采茶戏剧目,当时无剧本,只靠老艺人口授。清初的三角班仅有两旦一丑演出的小戏,一个班社只需七八个艺人,故有“七紧八松九偷闲”之说。清康熙至咸丰年间,发展为“两旦两丑”,剧目大量增加,传统剧目原有100多出,现保留60多出。整本大戏有《四姐反情》、《上广东》、《卖杂货》、《大劝夫》、《满妹添喜》等。小戏很多,一旦一丑的有《哨妹子》、《唐二试妻》、《哨表哥》、《打猪草》等。二旦一丑的有《补皮鞋》、《捡田螺》、《山东卖药》等。二旦二丑的有《钓》、《双捡菌》、《双砍柴》等。
   采茶戏的角色,丑行有正、反之分。丑行俊扮为“正丑”,多扮演劳动青壮年男子,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戴“一把抓”帽,穿“三花衣”,着“灯笼裤”系“白堂裙”。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走“矮子步”,载歌载舞,轻松活泼,节奏明快。丑行丑扮为“反丑”,多扮演烟鬼赌棍、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相互揭露,自我嘲弄。其表演特点是摹拟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懒猫抓痒”、“乌龟爬沙”、“鸡公啄米”、“黄狗射尿”、“画眉跳梁”、“蜻蜓点水”等。旦行有老、少之别,服饰为清代美观入时之村妇扮。已婚梳头;未婚扎辫。老者戴青头布;少者戴花头布,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扇子花”比丑行更为丰富,即可单手打,又能双手打,千姿百态。身段表演有梳妆、挑帘、整装、圆手、三摆手、提篮手、开门、关门、舞伞、绣花、打鞋底、摘花、捡菌等。步伐有跷、踮、蹉、碎、踮踏、磨子、横蹉、马步等8种。其用语是赣县流行的“客家话”。既通俗畅口,又诙谐幽默,落音带韵味,出言必有趣,善于运用“谜语”和“歇后语”,经常颠倒其词,正语反说,博取笑料。
   采茶戏音乐,是单曲牌反复和多曲牌联接的曲牌音乐。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类,通称为“三腔一调”。
   茶腔,是主要声腔,大部分曲牌来自本地民歌。旋律优美抒情,节奏活泼明快。演唱时用“勾筒”的正反弦随腔伴奏,过门加打击乐。“勾筒”是传统的主要乐器,音色浑厚,伴奏时使用两把,定2—6弦(D—A)称主弦,定1—5弦(C—G)称反弦。
   灯腔,包括《九龙山摘茶》、《马灯歌》、《大堂花鼓》曲牌在内。其节奏鲜明,律动性大,欢快活跃,加上唢呐及打击乐的有机结合,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民间灯采风味。
   路腔,多为走路用。多数称“湖南调”、过门为“湖南托子”,于清末由湖南传入,久经演唱加工,成为采茶戏腔调中的组成部分。
   杂调,曲调的弦律性较强,通俗易唱,在传统剧目中穿插使用。因其来源广,弦路杂,风格不统一,故不做主腔应用。
   打击乐器有鼓、板鼓、锣、钹、铙、、小锣等。其节奏活泼明快,优美抒情,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清末民初,田村“洪玉堂”艺人朱光明、谢新凤夫妻教养女戴秀子,学演采茶戏,于1924年登台演出,为第一代采茶戏女旦。继之有刘招财、刘日凤、丁财喜等女旦,曾巡回到赣南各县和万安、遂川县及广东的始兴、南雄、和平、五华、兴宁等县演出,影响较大。赣南各县著名艺人谢德胜、邝功海、廖三崽、林善浩等都先后来“洪玉堂”搭班演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采茶班社艺人受国民党及封建把头的欺压、凌辱,将班社演出变成赌场,因而纷纷散班。
   建国后,奄奄一息的采茶戏获得了新生。流散艺人纷纷集社,传艺授徒,农村业余采茶剧团星罗棋布。1952年,全县有采茶剧团400多个。1950年3月,田村“洪玉堂”采茶班,首次进赣州城金鱼池演出,后为“大众采茶剧院”。1955年与“和平剧院”合并,成立“赣南采茶剧团”(今赣州地区采茶剧团前身)。
   1952年,成立“赣县戏剧改革实验小组”。同年12月,成立“赣县工农剧团”(今赣县采茶剧团前身)。
   木偶戏分“提线”和“指头”两种类型。清初传入,敬奉“陈平先师”。初在田村一带建有班社,后遍及全县山区。
   “提线木偶”班社,一般由5人组成,以一人提线为主,乐队帮腔,其剧目和声腔,大致与东河戏相同。善演《西游》、《封神》等连台术大戏,且有“弄蛇”、“腾云”特技。大小剧目有300余出,以演神戏为主。白天配合迎神赛会打“八仙”凑热闹,赞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称之为“太平戏”;晚上则以连台戏演出。建国后,提线木偶戏班社废除了演神戏的陋习,改为农村业余木偶剧团,加工整理传统剧目。1953年举办木偶戏会演,于1954年成立“赣县木偶剧团”,后因“文化大革命”而解散。在白鹭、田村、湖江等地仍有业余木偶剧演出。
   “指头木偶”俗称“蚊帐戏”,是靠指头操纵的小型木偶戏。一人包打包唱。一般是配合庙会或逢圩赶集在街头演出,属江湖乞求性质。剧目大部分取材于《西游》中的片段,有“敲碗”、“顶盘”等特技。在南塘、吉埠、江口、大田、桃江等地均有艺人善演指头木偶。至今,仅剩大田和田村的五陂木偶剧尚时断时续地演出。
   第二节 专业剧团 赣县采茶戏 1952年5月,县文化馆以“和乐围”采茶班艺人为主,成立“赣县戏剧改革小组”。同年12月,从全县400多个采茶班挑选了一批优秀演员,正式成立“赣县工农剧团”。由于阵营整齐,名角众多,于1954年分为赣县、南康两个剧团。赣县剧团,1955年转为“国营赣县采茶剧团”后,大多上演传统戏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