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3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网点
分类号: C95
页数: 1
摘要: 明、清两代,无公办群众文化机构。民间有文化团体。至民国29年(1940)3月,在县城(今赣州市)设立县民众教育馆,主管全县文化工作,隶属教育科。建国后,县民众教育馆由赣州市接管。1952年3月,在江口墟设立县文化馆,有人员5人。1966年,群众文化活动停止,馆内藏书全被毁。1971年,在梅林镇改设县文艺站。1976年恢复县文化馆至今,有人员14名。
关键词: 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

内容

明、清两代,无公办群众文化机构。民间有文化团体。至民国29年(1940)3月,在县城(今赣州市)设立县民众教育馆,主管全县文化工作,隶属教育科。建国后,县民众教育馆由赣州市接管。1952年3月,在江口墟设立县文化馆,有人员5人。1966年,群众文化活动停止,馆内藏书全被毁。1971年,在梅林镇改设县文艺站。1976年恢复县文化馆至今,有人员14名。
  乡文化站 1953年,设立桃江(今王母渡)乡文化站。1956年,设立蟠龙(今属赣州市)乡文化站,各有国家编制工作人员1名。1958年,上述两站并入县文化馆。同年,设立社办公助的田村人民公社文化站,人员1名。1960年停办。1976年,先后设立江口、田村、南塘、五云、沙地、沙石、桃江、大埠、吉埠等公社文化站,各有社办公助人员1名。1980年,设立桃江公社文化中心站。1985年,全县有乡(镇)文化站21个,人员29名,其中国家编制人员3名。王母渡乡文化中心站,人员9名,设有图书报刊阅览室、音乐、美术、棋艺活动室、电视室。并办有文学刊物《南山》。1985年,沙地、王母渡乡文化中心站被地区评为先进单位。
  俱乐部为基层单位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1950年各机关、工厂、学校设立俱乐部。归县总工会管理。1953年,农村区、乡和农业社基本普及了俱乐部,全县达417个。俱乐部一般设有图书报刊阅览室、音乐、美术、棋艺室,有的还有业余剧团和体育队。1958年“大跃进”,农村俱乐部陆续停办。1962年,全县有513个大队办起了民兵俱乐部。以民兵为主体,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歌咏、读书、文艺演出等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俱乐部改为“毛泽东思想文化室”。1978年后,各大队设立“青年之家”,开展俱乐部性质的活动。1981年,在县城(梅林)新办工人俱乐部,有图书、阅览、文艺活动、乒乓球、电视等5室。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