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849条
析出资源
600条
图表
249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849 条 5 / 57
61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民族构成的情况,
62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的姓氏多来自中原,各个姓氏迁入城厢的朝代各异,同一姓氏中,不同的支别、派别迁入城厢的朝代也不一样。境内有12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明清时期迁入的。姓氏和民族在城厢区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和社区。
63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姓氏构成的情况,城厢区的人口多来自中原地区,姓氏也多与中原有关。不同姓氏在莆田迁入的朝代各有不同,例如汉代有余、胡;东晋有陈、柯、邱等;唐代有董、翁、龚、江、余、朱、徐、吴、陈、张、王、黄等。此外,还有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
64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女性总人口比男性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性人口逐渐回升。80年代后,男女比例大体趋于平衡,但城镇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农村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
65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性别构成的情况,城厢区的人口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男女比例。在民国36年(1947年)时,女性人口比男性少,男女性别比为103.6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男女平等倡导,女性人口逐渐回升。然而,在1958年后,由于大量男性人...
66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由于贫困、战乱、疫情等因素,人口平均寿命不足40岁,人口年龄构成为成年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变化。60年代始,人口增长率和出生率高,人均寿命有所增长。80年代后,由...
67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年龄民族构成的情况,城厢区在民国及以前,由于贫困、战乱、疫情等多种因素,人口平均寿命不足40岁,人口年龄构成为成年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有所上升,人均寿命得以增长...
68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历史上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人接受文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兴办各类学校及扫盲班,文盲人数逐步下降,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80年代后,国家实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69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文化构成的情况,城厢区历史上,读书上学的人少,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民国时期,尽管私塾和学校逐渐建立,但由于政局动荡和人民生活困苦,大多数人无法接受文化教育,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逐渐兴办...
70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大部分民众从事农业劳动,只有少数人从事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贸易等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从事农业者有所减少,从事工商业等第二、三产业者逐渐增多。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使...
71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人口逐渐减少,非农业人口逐渐增多。80年代后,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和城市建设规模扩大,非农业人口大量增加。
72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职业构成的情况,在民国38年(1949年),城厢区境内大部分人从事农业劳动,从事工商业及其他行业的人数约为5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逐渐减...
73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城乡人口构成的情况,城厢区在民国及其以前,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经济的发展,境内的非农业人口逐渐增多。到1994年,城厢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7.57%。
74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境内婚姻制度主要是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夫多妻和买卖婚姻普遍。1950年后,婚姻制度逐渐改变,涉外婚姻也开始出现。家庭结构在80年代后趋向小型化,家庭平均人口逐渐减少。
75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境内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买卖婚姻盛行。1950年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执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等行为,婚姻状况趋向稳定。80年代开始出现涉外婚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