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姓氏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姓氏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的姓氏多来自中原,各个姓氏迁入城厢的朝代各异,同一姓氏中,不同的支别、派别迁入城厢的朝代也不一样。境内有12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明清时期迁入的。姓氏和民族在城厢区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和社区。
关键词: 城厢区 人口 人口构成 姓氏构成

内容

城厢人口多自中原直接或间接迁入,其姓氏也多来自中原。各个姓氏迁入城厢的朝代各异,同一姓氏中,不同的支别、派别迁入城厢的朝代也不一样。各个朝代迁入城厢区境内的姓氏(含支别、派别)有:
  汉代有余、胡(一支)等。
  东晋有陈(榄巷派)、柯、邱、詹、郑、林、黄、何、胡等。
  隋代有郑(一支)、林(一支)等。
  唐代有董、翁、龚、江、余、朱、徐、吴、崔、陈(玉湖派)、潘、韩、田、高、罗、宋、佘、杨、张、王、方、黄、康、彭、凌、周、刘、曾、游、欧阳、顾、林、孔、李、伍、许、沈、蔡、谢、薛、叶等。据明弘治《兴化府志》乌石山条注云:“自唐以来,林、陈、黄、方、宋、刘、王、郑、李,世居之。”明以前的乌石山(今东岩山),除西面为农田之外,其他三面明代圈入城内,这九大姓都聚族居此。
  宋代有洪(为一支)、雍、龚(为一支)、祁、涂(为一支)、俞、卢、苏、辜、黎、崔(为一支)、陈(为一支)、辛、萧、张(为一支)、梁、唐、汤、程(为一支)、周(为一支)、留、邱(为一派)、李(为一支)、吕(为一支)、阮、鲍(为一支)、廖(为一支)、范(为一支)、陆(为一支)、卓、郭(为一支)、石、赵、魏、喻、戴(为一支)、靳、蒋(为一支)等。
  元代有洪(为一支)、孙(为一支)、关(为一支)、姚(为一支)、章(为一支)、邱(为一支)、马(为一支)、郝等。
  明代有冯、庞、洪(为一支)、江(为一支)、池、朱(为一支)、胡(为一支)、扶、倪、陈(为一派)、孙(为一支)、韩(为一支)、蓝、安、官(为一支)、连、钱、姚(冲沁派)、邹(为一支)、曹(为一支)、章(为一支)、藏(为一支)、丁(为一支)、侯、金、严、李(为一支)、吕(为一支)、武、尹、马(为一支)、柳、沈(为一支)、傅、邓(为一支)、郭(为一支)、易、骆、白等。
  清代有童(为避乱,改董为童)、施(为官自晋江迁莆城)、车(自京兆迁莆城)、原(由福州迁莆城内)、官(避乱来莆城,为一支)、毛(由仙游迁莆城)、程(由仙游入莆,为金瓯派)、丁(由晋江迁莆城)、曾(由晋江迁莆城,为一派)、凌(为一支)、游(由泉州入莆城,湄江派)、吕(其始祖任总兵后居莆城)、简(由汀洲入莆城)、廖(由安溪官游入莆城)、范(从苏州入莆城)、囱(其先祖原居南昌,在漳州致仕后迁莆城)、戴(由泉州迁莆城)、陆(其先祖为麻绳匠,迁莆居南郊)、席、郭(由南箕迁莆城)、薄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莆的外地籍军、政人员,大专院校毕业生来莆工作定居的各个姓氏以及四川、湖南等地因婚嫁迁入的女子,也增加了为数不少的不同姓氏。1982年,境内不同姓氏有142姓。1994年,境内姓氏计161姓:丁、于、万、马、王、车、尤、毛、方、卞、尹、邓、孔、石、甘、龙、艾、卢、田、叶、史、白、冯、吕、伍、朱、任、伊、纪、江、庄、池、安、关、汤、刘、齐、许、祁、阮、孙、杨、严、李、苏、扶、杜、连、吴、巫、邹、何、邱、余、佘、辛、沈、闵、宋、汪、庞、官、张、陆、陈、邵、茅、欧、林、武、范、卓、易、罗、念、周、金、岳、宗、郑、孟、胡、荣、荚、姚、柯、柳、赵、俞、侯、段、饶、钟、洪、施、姜、骆、秦、原、顾、莫、夏、贾、袁、倪、徐、翁、钱、殷、涂、高、凌、郭、陶、龚、曹、萧、黄、菁、崔、梁、唐、康、章、韩、董、葵、彭、蒋、辜、喻、程、傅、释、温、谢、游、童、曾、赖、蒲、雷、蓝、詹、解、鲍、简、雍、蔡、熊、廖、欧阳、■、黎、潘、颜、薛、檀、鞠、戴、魏等。
  附:部分姓氏源流
  林东晋太元(376~396年)时,林群迁莆居沥浔山(今棠坡村);唐贞元(785~805年)时,林■旌表孝子诏立双阙号,其居日义门,今属拱辰村;光启(885~888年)时,九牧林苇四世孙可徵由澄渚迁长寿社,其子永始定居于前埭埔尾青龙街(今英龙街);北宋林冲之家居于刺桐巷(今坊巷)。林■派称阙下林,林苇派称九牧林,林冲之派称金紫林,今境内林姓均出于这三大派。
  陈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陈迈领兵镇莆田(入唐,莆田建县,陈迈任第一任县令)居刺桐巷。其后裔居橄榄巷的称榄巷陈(亦称文峰陈、尚书陈),居玉湖的称玉湖陈。橄榄巷即今庙前巷,玉湖即今阔口村。陈大卞后迁浮山(今隶属灵川镇辖)。明初,一支定居于东阳村,其后有迁城后塘巷称浮山陈。明陈茂烈先代由浙江瑞安充兴化卫军籍居梅峰街,称瑞安陈。清乾隆(1736~1795年)时,海澄陈姓迁莆城玉井(今井头巷)称圭海陈。
  黄唐玄宗(712~756年)时,侯官黄岸迁居莆涵头,称黄巷,其六世孙滔迁东里(今英龙街)称东黄,为东里黄。
  方唐代歙人方廷范迁莆居刺桐巷,生六子号六桂方,巷故亦名方巷,巷口建有方六桂的“朱紫坊”故今名坊巷。六桂派后居后塘、白杜等处(与涵江区桂岭方为明方孝孺弟避难来莆定居后度的不同族派)。
  宋唐开元名相宋璟五代孙驮于宋太平兴国(976~984年)时迁莆后埭双池(今英龙街双池巷)。
  刘唐固始人刘韶,从王审知入闽,定居涵头沙坂,其后裔分布于今城厢的有乌石、后村、义门、北门、延寿西刘等处。
  王唐天祐(904~907年)时,莆田县令王保隆定居壶公山下之王庄,后裔散居城厢的有:朱仓王、东里王、书林王、小塘王、汤塘王、汤峬王、沟头王、坑头王等。
  郑唐郑露后裔居莆田,在城厢的有:前埭郑、后埭郑、乌石郑、刘桥郑、延寿郑;郑庄后裔有衙前郑、书林郑、东门郑等。
  李唐咸通(860~874年)时,蔡王李蔚八世孙丹贬官莆田县令卒,子孙家于莆;宋有李富,其母舍地建梅峰寺讲学,其裔多居涵江白塘、莆田洞湖;宋侯官李宏来莆筑木兰陂,遂迁家今陂头;清初,安溪李姓迁居城厢塔兜,亦李富后裔;清道光(1821~1850年)时,李长庚子孙迁莆薸湖,后有迁城厢的。
  詹唐枢密副使詹万铖居棋山,其后人遂聚于莆,居东汾村(今莆田灵川镇境内);詹姓多,居莆城吴刀村,为望族,次之为城中詹衖里数家。
  徐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徐彦伯之子徐务,因避安史之乱入闽,居莆田崇仁里徐村,后迁延寿(今延寿村),为徐寅之世祖。
  邱宋宝庆三年(1227年),进士邱唏任邵武军通判,居仙游,宋末迁莆城刺桐巷,后迁黄石桂岭。元兵过莆时迁居泉州,元成宗时又迁回莆城,子孙定居榜头、南郊、石头盘等处。
  原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药商原其藻由福州迁莆城,其原姓子孙多居城内坊巷头。
  陆清朝,有麻绳匠迁莆城,居城厢区城郊乡南郊为一支。
  钟蓝雷盘均属畲族,多从广东、江西迁入福建各地,从明代始,这四姓才见载
  莆田城厢册籍。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