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陶玉乐” 相关
共 29 条 2 / 2
16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塔被称为"金塔"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可靠的说法是,金塔最初建造时使用纸筋裱糊而成,人们将其称为"筋塔",后来根据谐音改为"金塔"。这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其他说法虽然流传广泛,但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
17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金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覆钵式塔,起源于明代或东晋十六国时期。它在南亚和中国的一些省区流传,并且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关于金塔的初建年代,目前的史料和研究尚未确定。
18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根据《金塔县志》和《修编金塔方志》的记载,明朝末期金塔已经倾颓,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甘州人孙一贵重建了金塔,高五丈,围七丈。随后,雍正十年(1732年),可法修缮了前后殿宇和舞殿,并增筑钟楼和鼓楼。另外,清光绪四年(187...
19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塔是最初用来安放佛陀舍利的建筑物,后来扩展到纪念佛陀圣迹和供奉佛像的用途。金塔的初建年代还不确定,但修建和维修金塔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明代以来。在修复金塔时,发现了重要的文物,包括彩塑的佛像、经书和古代木刻印本。然而,金塔上曾供奉的古...
20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覆钵式塔是一种实心建筑,用于供奉和崇拜。它和印度的窣堵坡塔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和造型。覆钵式塔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基座、塔身、塔脖子和塔刹。基座通常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结构,上面雕有伏莲或仰莲。塔身形状类似倒扣的钵,有些塔身上还开有佛龛...
21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2008年,金塔县博物馆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处古铜矿遗址,定名为白山堂古铜矿遗址,该遗址距县城东北约40公里,距今约3900年至3600年。遗址内部有原始矿坑和用于开采的硬石工具,表面有极少量的红陶残片。同时,在金塔县大庄...
22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肩水塞是汉代居延汉塞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位于甘肃金塔县境内。它在河西走廊北部扼守要冲,是汉朝防御匈奴南侵的重要军事工程。肩水塞包括关城、壕堑、塞墙等建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此外,肩水塞还有驻防设施和屯田系统。它起到了保护河西...
23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长城是我国古代防御建筑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之一。它经历了秦、汉、明三个朝代的修筑,总长度超过一万里。长城起初是由烽火台和城堡组成的,后来逐渐扩建,并用城墙将它们连结起来形成了长城的雄伟壮丽景象。在春秋战国时...
24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肩水塞是汉长城的一部分,是一个由城墙、城障、关隘、墩台和烽堠等构成的防御系统。它位于甘肃金塔县东北的黑河两岸,共有44座烽燧、2座城、4座障和1座关。肩水塞在汉代不仅具备军事防御功能,还承担屯田职能,是汉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25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肩水塞是中国古代长城的一部分,虽然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能力,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在当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保护了边境的安宁,稳定了汉代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如今,肩水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对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军事...
26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大墩门大墩位于甘肃金塔县鼎新镇双树村1组(大茨湾)南约7公里的高山顶上,矗立着一座烽火台。烽火台底径19.5米,高约11米,呈圆丘状。根据历史记载,大墩门大墩可能修建于汉初,是居延塞防线上的重要烽燧。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战火和侵蚀,大...
27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 类型: 统计表
28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 类型: 照片
29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 类型: 政治事件
2005年7月,金塔县上调整博物馆领导班子,梁世林兼任博物馆馆长,陶玉乐任博物馆副馆长。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