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广昌县” 相关
共 3250 条 128 / 217
190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广昌县人民委员会注意文物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革命历史文物94件,历史文物6件,抢救古书989册。1981年6月中旬开始正规的文物普查。范围包括所有古建筑、古石窟寺、古壁画、古碑刻、古雕塑等以及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到1981年...
190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此岩方圆数平方公里,主要风景点有外岩(长工岩)、中岩(洞天府)、后岩(龙凤岩)、岩上岩(七星岩)以及茶厂岩、巷里岩等。外岩,又名前岩,越小桥入岩内,岩高8~10米,宽30~53米,长5~10米。一座木结构的普通梵宇依岩而建。沿曲折山径和蜿蜒...
190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龙岗烟雨,龙岗在今县城西南,因山岗蜿蜒如龙而名。宋令朱汝贤于咸淳年间(1265~1274年)取唐李白题水白寺之句,在龙岗上建亭。今岗在亭毁,但县自来水厂在这里建一亭阁式办公用房,略呈古貌。 雁塔风霜,在今旴江镇河东,1968年雁塔毁后,景废...
190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卫生、体育情况
191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卫生情况
191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卫生机构情况
191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私人诊所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他们以各自的行医方式分布在境内。1939年,县内有中医17人。1941年有中药铺46家,1943年发展到72家,大部分为南城县迁入的中医、中药人员所开设。斯时,较有名望的中医有甘竹的陈慎初、张...
191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他们以各自的行医方式分布在境内。1939年,县内有中医17人。1941年有中药铺46家,1943年发展到72家,大部分为南城县迁入的中医、中药人员所开设。斯时,较有名望的中医有甘竹的陈慎初、张厚生、陈...
191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5年创立县临时诊所,是县内第一所公办医疗机构。同年底,改称县立诊疗所,所址城厢镇(今旴江镇)骑骆楼谢家祠堂内。设所长1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名,全年经费2304元。1945年改为广昌卫生院。同年在民溪(今赤水)设立分院。1946年,卫生...
191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在原址恢复广昌县卫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人。1951年设病床6张,门诊部设内、外、妇产科室和化验室。1953年冬,增设中医科。1960年改称广昌县人民医院。1968年后,几次撤并,先后易名...
191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9年9月24日创建,为全民所有制单位。院址假城郊卫生院内,配副院长1名,有卫生技术人员6人,住院病床4张。1984年设有中医内科、伤科、肛肠科、针灸科和化验室。 1985年,中医院从沿江卫生院(原称城郊卫生院)迁至胡家衙单独设立门诊部...
191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后,相继有甘竹、长桥、尖峰、大株、赤水、头陂、驿前、苦竹、高洲等区、镇建立卫生所,斯时大部分院址设在祠堂、庙宇内。1959年7月,苦竹卫生所改建为翠雷山垦殖场医院,10月各公社卫生所改称卫生院。11月后,又相继增设塘坊、贯桥、水南...
191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后,相继在城关、尖峰、头陂、长桥、甘竹、大株、赤水、驿前成立中医诊所。至1955年底,县内有中医诊所8所,分店10个,内有医生64人,司药66人。1959年10月与卫生所合并,统称卫生院。1962年7月,从卫生院内分出,先后设有高...
191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9年,县内开始培训“赤脚医生”,创办农村合作医疗站。至1976年,全县118个大队全部办起合作医疗站。每站配有1~2名“赤脚医生”。大队医疗站担负着全队社员疾病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农村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
192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厂、矿、场、校等全民事业单位,先后建立起医院、医务所或医务室。1984年有各类医疗机构12个,其中:职工医院1所,医务所1个,医务室10个。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