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0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R199.2
页数: 4
页码: 867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卫生机构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卫生机构

内容

一、医疗机构私人诊所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他们以各自的行医方式分布在境内。1939年(民国28年),县内有中医17人。1941年有中药铺46家,1943年发展到72家,大部分为南城县迁入的中医、中药人员所开设。斯时,较有名望的中医有甘竹的陈慎初、张厚生、陈学初,城关的胡憬怀,赤水的陈卫民。
  新中国成立前夕,部分流落在广昌的国民党部队医务人员在境内各地开设西医诊所。
  新中国成立初,以各种形式办的中医诊所约80余家,西医诊所13家。以后,大部分中医、中药人员参加中医诊所,少数吸收到国家医疗单位;西医药人员大部分吸收到卫生所工作。
  1979年后,经卫生、工商部门考核审查,批准开业的中草医、中药个体户21户。
  广昌县立诊疗所 1935年创立县临时诊所,是县内第一所公办医疗机构。同年底,改称县立诊疗所,所址城厢镇(今旴江镇)骑骆楼谢家祠堂内。设所长1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名,全年经费2304元。1945年改为广昌卫生院。同年在民溪(今赤水)设立分院。1946年,卫生院设置病床13张。1948年,民溪分院撤销。1949年7月,机构解散,人员走离。
  广昌县人民医院 1950年,在原址恢复广昌县卫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人。1951年设病床6张,门诊部设内、外、妇产科室和化验室。1953年冬,增设中医科。
  1960年改称广昌县人民医院。1962年迁旴江镇解放路新址,建有门诊楼、住院楼、传染病房、放射科。1963年增设五官科,伤、外科。1968年后,几次撤并,先后易名广昌县医药管理处、广昌县防治院,1972年1月恢复广昌县人民医院名称。后相继增设药剂科、供应室、灭菌制剂室、病案统计室、理疗室和医技科室——心电图室、超声波室、病理室、纤维胃镜室。住院部设有内、外、五官、妇产、中医、传染科等。1984年,病床增至110张;全院总建筑面积8423平方米,价值71.8万元。
  1985年后,院内实行院长、科主任两级负责制,健全、完善技术经济管理责任制。1990年,全院占地面积32411平方米,建筑面积10351平方米。门、急诊部使用面积908平方米;病房使用面积2500平方米,每床占用面积22.7平方米;其他用房使用面积6943平方米。最高建筑3层。全院行政机构设有院办公室、医务股(含护理部)、后勤股、党支部办公室;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心电图超声波室、病理室、理疗室、供应室;门诊设有:内、外、妇产、五官、中医等临床科室。住院部设有内儿科病床42张,外科病床33张,妇产科病床15张,五官科病床5张,中医科病床5张。
  广昌县中医院 1979年9月24日创建,为全民所有制单位。院址假城郊卫生院内,配副院长1名,有卫生技术人员6人,住院病床4张。1984年设有中医内科、伤科、肛肠科、针灸科和化验室。
  1985年,中医院从沿江卫生院(原称城郊卫生院)迁至胡家衙单独设立门诊部。1989年,在太平岗新建中医院住院部。1989年迁入新址。
  乡(镇)卫生院 1952年后,相继有甘竹、长桥、尖峰、大株、赤水、头陂、驿前、苦竹、高洲等区、镇建立卫生所,斯时大部分院址设在祠堂、庙宇内。1959年7月,苦竹卫生所改建为翠雷山垦殖场医院,10月各公社卫生所改称卫生院。11月后,又相继增设塘坊、贯桥、水南、大塘、芰田、中寺等卫生院。1964年,尖峰卫生院首先新建门诊、住院部,从祠、庙中迁出。至1984年底,有柯树、头陂、新安、赤水、杨溪、塘坊、高虎脑、驿前、尖峰、长桥、水南、千善、甘竹、沿江、城关16个乡(镇)卫生院,新建门诊、住院部,总面积12741平方米,总值61.2万元,设有病床172张。
  1985年,乡镇卫生院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付酬,民主管理”,推行浮动工资、分组承包、“五定一奖”等形式的承包责任制。1987年,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分为三级进行管理:头陂、赤水、甘竹、长桥卫生院为一级;水南、驿前、塘坊、尖峰、旴江镇卫生院为二级;柯树、贯桥、杨溪、大株、新安、千善卫生院为三级。
  1988年,乡镇卫生院由县卫生局全部移交给乡、镇政府管理。
  中医诊所 1952年后,相继在城关、尖峰、头陂、长桥、甘竹、大株、赤水、驿前成立中医诊所。至1955年底,县内有中医诊所8所,分店10个,内有医生64人,司药66人。1959年10月与卫生所合并,统称卫生院。1962年7月,从卫生院内分出,先后设有高洲、大株、长桥、塘坊、水南、芰田、新安、尧山、大塘、高虎脑、杨溪、柯树、甘竹、头陂、赤水、尖峰、驿前、城关诊所。1963年,县内诊所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解体,人员中除60人转入卫生所、18名转入社办企业外,其余全部被下放农村当社员。1973年后,陆续恢复赤水、甘竹、驿前、塘坊、苦竹、千善、尖峰8所,收回原下放人员38名。1976年11月、1978年2月,千善、塘坊诊所撤销。1990年底,县内有诊所6所。
  村医疗站 1969年,县内开始培训“赤脚医生”,创办农村合作医疗站。至1976年,全县118个大队全部办起合作医疗站。每站配有1~2名“赤脚医生”。大队医疗站担负着全队社员疾病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农村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基本上能在医疗站得到及时治疗。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出现了多种办医形式。1984年,全县147个村民委员会仅2个无医疗站。1990年,全县129个行政村有村卫生所119个,其中仅有1名医务人员的所有54个,2名以上的所有65个;其中达标村卫生所92个,占77.3%。
  其他医疗单位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厂、矿、场、校等全民事业单位,先后建立起医院、医务所或医务室。1984年有各类医疗机构12个,其中:职工医院1所,医务所1个,医务室10个。
  二、防疫保健机构广昌县卫生防疫站 1952年底,县卫生院内设卫生防疫股,负责卫生、防疫、卫生宣传、调查统计等事项。1958年7月,卫生防疫股撤销,成立县卫生防疫站,设副站长1人,卫生防疫专职干部2人,办公室寓县卫生院内。1963年,随卫生局搬迁至松仔山。1968年后,相继并入县人民医院和县卫生局。1973年1月恢复县卫生防疫站名称,有站长1人,副站长2人。1982年后,设置卫生、防疫、检验、宣传科和办公室,各科配有主任1人。
  1980年后,在旴江镇地藏殿北边新建办公大楼、检验大楼、冷库和职工宿舍1299.53平方米,总值约20万元;贮配一批精密、监测、玻璃仪器。开展化学、细菌检验方面的多项检测和疟原虫、丝虫血片镜检,淋巴穿刺液、脑脊液、尿液等检验。
  广昌县妇幼保健站 1953年创立,有2名妇幼保健员,设城关区(今旴江镇)胜利街。负责妇幼卫生宣传、协助训练接生员、管理和辅导接生站工作。属县卫生院领导。1954年,迁第七区(今赤水镇)横街,属第七区卫生所领导。1958年,迁回城关镇,属县卫生科领导,站址寓县卫生院内,配有副站长1人,助产士和妇幼保健员各1人。1963年,随同卫生局迁往松仔山办公。1968年5月后,几经撤并,易名频繁,至1976年5月,恢复妇幼保健站名称。时,仍与县卫生局合署办公。1982年,迁解放路单独设办公室。
  广昌县皮肤病防治所 1958年10月,成立广昌县麻疯病防治隔离所,配有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和专职医士各1人。并在芰田乡观峰岩建立麻疯村,置简易病床68张,收容全县麻疯病人集中隔离治疗。1960年更名为县麻疯病防治所。除负责入村患者治疗外,还担负未入村病人的治疗。1972年1月改称为县皮肤病防治所,于鸡公岭下新建工作用房,且开设病人商品代销点。1982年在城郊公社北门大队上熟圆生产队公路旁新建门诊部一幢。1983年迁入办公。
  三、医药机构广昌县药品检验所 1979年8月成立,配副所长1人,药检干部2人。此乃县内执行国家对药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法定性专业机构,负责县内药厂、医药公司和医疗卫生单位的药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至1984年,已能开展生化、热源、生测、中药、卫生等30多个项目检验。
  广昌县医药公司 1956年6月,成立中国药材公司江西省广昌县公司。1958年9月,改称江西省广昌县中西药公司。1964年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江西省广昌县公司。1969年7月后改称为江西省医药公司广昌县公司。
  公司成立初开设门市部和收购站。后不断发展,至1984年设置人秘、会统、中药、药品药械四个股,2个门市部,一个收购站和一个饮片加工部。
  饮片加工部置有离子交换器、切药机、粉碎机、搅拌机、筛丸机等设备。生产中药饮片,兼制参茸卫生丸、附子理中丸、虎骨酒等中成药品。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