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08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名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862
摘要: 此岩方圆数平方公里,主要风景点有外岩(长工岩)、中岩(洞天府)、后岩(龙凤岩)、岩上岩(七星岩)以及茶厂岩、巷里岩等。外岩,又名前岩,越小桥入岩内,岩高8~10米,宽30~53米,长5~10米。一座木结构的普通梵宇依岩而建。沿曲折山径和蜿蜒溪流进入峡谷,溪水清澈,游鱼可数,谷林幽深,鸟鸣可闻。行200米抵中岩,中岩洞高10~12米,宽50~93米,长10~50米,可容纳百余人。穿关越鸣春桥,便到后岩。后岩为龙凤岩的主体,三峰鼎峙,势凌霄汉。岩在中峰(剪云峰)下面临溪壑,左似游龙,右像风翥,所以命名为龙凤。1980年,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占1500平方米房屋归还寺庙。
关键词: 广昌县 名胜

内容

一、龙凤岩位县城偏西16公里的东华山下,主峰海拔240米。此岩方圆数平方公里,主要风景点有外岩(长工岩)、中岩(洞天府)、后岩(龙凤岩)、岩上岩(七星岩)以及茶厂岩、巷里岩等。
  外岩,又名前岩,越小桥入岩内,岩高8~10米,宽30~53米,长5~10米。一座木结构的普通梵宇依岩而建。沿曲折山径和蜿蜒溪流进入峡谷,溪水清澈,游鱼可数,谷林幽深,鸟鸣可闻。行200米抵中岩,中岩洞高10~12米,宽50~93米,长10~50米,可容纳百余人。由中岩拾级而上,200余米处,古松关侧一株古“九月桂”立岩旁,到9月,以浓香迎游人。穿关越鸣春桥,便到后岩。
  后岩为龙凤岩的主体,三峰鼎峙,势凌霄汉。岩在中峰(剪云峰)下面临溪壑,左似游龙,右像风翥,所以命名为龙凤。入春,岩顶水沥喷雪飞涛,晴天也散雨。顺治十二年(1655年)镇江司理沈宜游此,改题“青雨岩”。
  后岩座西南,面东北,岩高30~40米,宽40~56米,长10~22米。岩内龙凤岩寺院——青雨古寺,建于明弘治年间,民国初年毁,民国23年(1934年)重建。三层佛殿,随洞而设,以天然岩壁当殿顶,别具一格,前殿以砖砌墙,有砖木飞檐,后进为梵宫,分正偏二殿,共有禅房100间,三楼正殿内塑像于“文化大革命”中毁。
  卷里岩和制“龙凤贡茶”的茶厂岩位于后岩东侧,出正殿右后,越岩顶剪云峰,可抵岩上岩,因有7个不规则石洞而得名“七星岩”。
  1980年,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占1500平方米房屋归还寺庙。整修大雄宝殿、弥勒殿、毗芦殿、观音殿和祖堂等建筑,重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十八罗汉等50多尊佛像,基本保持古代建筑、雕塑的艺术特色。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重点开放寺庙。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龙凤岩山门题额。
  二、阳石寨又名羊石砦、阳石砦。在苦竹镇潘田村,全寨为陡峭石山,主峰海拔345米,上有石池,下临深渊。有一径名“布吊关”,古以布绳攀援至岩顶,顶宽可容数百家。另有金星、溪岭、桥西诸关,皆悬于峭壁之上,一夫可守。清初,陈百花义军在此立营抗清。
  东北有滴水寨。两寨有悬崖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两小路名蒻关、岩关。悬崖环抱之中有深潭,潭东南两寨隔丈余相峙,崖下小溪入深潭,小溪仅可通一竹排,立排上仰视,只见蓝天一线,名“一线天”,又叫“千担叉”,滴水寨东北有崖墓遗址。两寨的南面有观音岩,状似观音。
  三、望军山又名王贯头,距今塘坊约15公里,海拔940.2米。因其山势之高与南丰军峰山遥遥相望,故名“望军”,又因唐氏族人受诬盼岳家军为其解厄昭雪,又名岳嵊。山顶,危崖形成石峰林立,千姿百态,有石佛、石狮、石龟、石锡杖、石布袋、石棋盘、石水帘。宋景定年间(1262~1264年)枢密副使陈宗礼游此,题楼堂名光明堂、观在庵、觉门、云关,并题诗。今云关石门、石墙存。
  四、滴水岩县城南2.5公里处;岩洞深邃,可容数十人。入夏,滴水润岩,清风习习,为避暑胜地。原有寺庙。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曾题岩匾并楹联一幅:“一滴水分沙界润;半岩风出梵天开”。明尚书何文渊入仕前在此读书。
  五、程公岩在苦竹镇大陵村。石刻“程公岩””3字为罗汝芳书。
  六、圣栖岩在新安乡,与龙凤岩相距不远。中有两脉乳泉,玉液清涓。明文学家罗伦游此作《圣栖岩歌》。
  七、宝陀岩在沿江乡青桐村。何文渊诗赞之“天台与蓬岛,未必能胜此。” 八、观峰岩县城西十公里处。何文渊、揭稽曾在此读书,又名读书岩。
  九、金并在塘坊西,距县城45公里。周围有牙梳嶂、飞来峰、仙人井、七星坛等风景点,崖峻壑秀。元初,疏浚金井,有沙沸出,灿灿然如金。明初承仕郎黄愈致慕此景色秀丽,筑室隐居。明刑部尚书何乔新有《金井山居记》 十、头陀崖在县城北5公里。崖内有井,深仅尺许,四时不涸。泉出早,岁不旱,泉出迟,岁必旱。
  十一、广昌古代十景龙岗烟雨,龙岗在今县城西南,因山岗蜿蜒如龙而名。宋令朱汝贤于咸淳年间(1265~1274年)取唐李白题水白寺之句,在龙岗上建亭。今岗在亭毁,但县自来水厂在这里建一亭阁式办公用房,略呈古貌。
  雁塔风霜,在今旴江镇河东,1968年雁塔毁后,景废。
  东岳晨钟,在县学后,宋绍兴年间所建,岳庙晨钟洪亮,县人以此定晨昏。今已毁。
  西华夕照,在故县治黄潭岸上,有仙人桥,夕照树林,晚霞灿然。
  乌石春云,在今县城西偏南3公里许的乌石岗,岗在景存。
  黄潭秋月,在今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古时有龙泉观,已毁。秋天潭水澄碧,月色倒映,清辉流溢。
  金嶂翠屏,县西北一带山峰,古时名金嶂山,盘亘数十里,山势特耸,山青峰秀,远望似翠屏,今仍不弱于古时。
  黉宫丹桂,在古县学明伦堂,今堂圮树凋。
  古台环秀,古台即平西台。今台毁,景不存。
  旴水涵清,旴水绕县城而过,涵虚晶莹,舟行如在镜中,今沙淤水浅,景毁。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