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屏南县” 相关
共 235 条 8 / 16
106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杖头木偶戏,原出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南方杖头木偶较北方杖头戏偶小巧,且其杖用竹,偶头与一竹竿插入竹棍中,可作上下伸缩和左顾右盼表演,因形制略小,亦称小杖头木偶。屏南小杖头木偶戏于...
107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是北路戏的前身,同时又是闽剧“江湖”声腔之源头,对闽剧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清道光十年,在寿山村以苏兆岁为班主,聘请闽浙赣三省乱弹名艺人,成立“三省福”乱弹班,在屏南各地演出...
108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民国30年《屏南县志·实业志》载:曲埕、路下、古厦、长坋、北乾诸乡均有白曲、红曲两种,出售外省。自清代至民国期间,屏南路下、长桥、屏城等乡镇,一直是红曲生产地,所产红曲质量上乘,销往邻县及省城福州,远则贩运上海、宁波、天津各地。屏南红曲制作...
109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双溪元霄灯会起始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靖姑斩蛇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如今形式多样的民俗闹元霄活动。双溪元霄灯会主要内容有:舞香火龙、舞白蛇灯、彩坪巡游、踩高跷、鼓亭音乐、香亭、舞狮子、花...
110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香火龙总长约52米,由龙身、龙头、龙尾和龙珠四个部分组成。骨架编制需用干稻草约500多公斤,用香总共20000余支(炷)。
111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鼓亭音乐原是宫廷古乐,后乐师流落民间在浙江省绍兴一带盛行,但目前在浙江一带已消失。鼓亭音乐由乾隆丁末年起至今每年元宵节均上街游行演奏。
112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自明武宗正德二年起,屏南双溪镇乾源村就开始在该村陆氏宗祠供奉陈靖姑神像及其神位,从那时起该村就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迎陈大奶神像兼游白蛇灯,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承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该活动在乾源村延传二十余世而经久不衰。
113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自屏南建县以来就有彩枰游行,双溪的彩枰,往往为庆贺喜庆的节日举行的。如春节期间的正月十一日至元宵节,人们庆贺临水陈夫人华诞和欢度元宵,就抬彩枰、彩灯、香亭、鼓亭、龙狮等游行。
114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流传较早,有文字记载,兴于明末,盛于清初沿续至今。双溪村的花灯有瓜灯、刀灯、花座灯、花钵灯、花篮灯、花瓶灯、宫灯(纱灯)、走马灯、十二生肖灯等。
115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清乾隆元年“舞狮”文娱节目由河南传入双溪,自1737年起至今“舞狮”节目每年闹元宵时均隆重举行一次,引来数万观众欣赏,雄狮结构特异、体长庞大、体态憨厚、外貌华贵、威风凛凛的雄姿,聆听难以忘怀的古典乐,回味百片银牌、百个铜铃在舞动雄狮时产生的...
11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宁德市屏南县境内发掘的古代遗址14处。
117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宁德市屏南县境内发掘的古瓷窑址1处。
118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屏南县木廊桥的情况。其中包括甘棠乡巴地桥、屏城乡岭兜桥等。
119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的屏南县村委会、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林地面积、牧场面积、矿产资源、医疗卫生、文化等情况。
120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畲族迁徙路线包括迁入福州、迁入闽东、迁向闽北、入赣东北、迁往广东、由闽入浙、由浙入皖等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