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迁徙路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66
颗粒名称:
二、迁徙路线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0
页码:
344-393
摘要:
本文讲述了畲族迁徙路线包括迁入福州、迁入闽东、迁向闽北、入赣东北、迁往广东、由闽入浙、由浙入皖等情况。
关键词:
畲族
迁徒
路线
内容
畲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失败后,被迫迁徙,没有固定的迁徙路线,而是四外溃逃。由于是“溃逃”——“逃难”,不可能有具体的时间与路线记载,迁徙路线主要从各省地方志、少数民族志和族谱中探寻。以下内容仅是已经收集的部分资料,以说明迁徙路线。
(一)凤凰山内往返迁徙
唐代,迁徙范围,基本上还是在凤凰山区内迁徙,只有少数向凤凰山外进行迁徙。这是因为,当时畲民人数、力量与唐统治者派驻在此地的人数相比,还是占优势。《旧唐书•韩愈传》中就记载,韩愈被贬至潮州当刺史时自叹曰:“处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并且他还在《左迁兰关示侄孙湘》一诗中写下“夕贬潮阳路八千”,“好收吾骨瘴江边”等诗句,从韩愈留下来的言语中可以推测,除了被派遣到畲民聚居区的官员和士兵,当时大部分普通的中原人并不主动迁移到“蛮夷”之地。且畲民虽因生计方式需要“二、三岁一迁”,在统治者侵占畲民山地之前,他们原本聚居的凤凰山区,足够其进行刀耕火种而产生的迁徙,并不需要他们往外部迁徙。
宋代,畲民还是主要在凤凰山区内迁徙。其具体迁移路线大致为:
潮州—长汀一宁化一上杭一武平
潮州一云霄一南靖一漳州一同安一安溪
潮州一安溪一永春一龙溪
当然也有反方向迁徙的。
(一)迁入福州
福州北峰“日溪畲族蓝府”——蓝氏最早迁入此地的祖屋,正堂的对联概括了畲民的迁徙路线:溯潮州入漳泉历代冠裳贻燕翼,继兴化驻闽县累朝赞笏晋蝉联。
迁入地点迁入前住地迁入时间迁入者转迁地点
揭阳县二十都三十岭、龙骨岭、梅花岭头广东潮州海阳县宋政和四年(1114)钟仙、雷动春迁揭阳县散湖太宝山,再迁揭阳县船阳水尾山,再迁揭阳县员当水口山揭阳县粒寅,再迁饶平县二十都锡朱山,再迁海阳县归仁里吴金山,广州府增城县,再迁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青宁里大琴山,再迁南靖县永丰里丁家山,再迁南靖县贵礼车山,南靖县船炀余信山,再迁南靖县吴宅张家山,再迁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宗田水口山,再迁安溪县溪头山。
漳州龙岩广东不详法星公兄弟四人漳浦、平和、华安官畲、龙海屿上、多城、华安、诏安、厦门、安溪。
雷州府青留县四都广东潮州海阳县二都不详雷有发桃源县二都、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八都。
福建漳州府南靖县辛安里广东潮州府揭阳县高桥黄坑不详雷君达五世孙南靖县习贤里黄脚子、福建泉州府小深坑、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星峰里松板林、福州府罗源县梅溪里坑园近竹。
《福州畲族志》中记载,唐乾元元年(758年),就有畲民自广东凤凰山迁出,经福建漳州迁入福州、罗源、连江。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等姓子孙共三百六十余口,由广东凤凰山迁出,经海路至福建福州府连江马鼻上岸,而后分迁至闽侯、连江、罗源等处。
廷洋坂村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蓝氏祖图救书》,伡溪村清乾隆四年(1740年)《雷氏祖图后记》,新岩头村清光绪六年(1881年)蓝氏祖图《开山公据》,福湖村《蓝氏世谱》(1949年)等史料中,都记述了唐光启九年(893年),蓝奇、雷声二人率众三千,随王审知入闽为乡导官,征无诸国,之后雷声、蓝奇带领族兵散处闽中,成为闽中鼻祖。其路线是自闽南,经仙游、莆田,到闽中福州府。
值得一提的是,蓝姓一支由长汀、上杭迁闽清,后文卿公迁居侯官县(今闽侯县),不久又移雪峰大坪村东洋境创业。福州北峰雪峰寺被誉为“南方第一刹”,《雪峰山志》卷一记云:先祖有“屋宇亭榭三百间,米仓十二间,荘田二十所,水牛三百六十牵,其田总计二千五百八十石五斗有零种,收米一万一百石有零,又税钱二十四贯有零”。这些田产资财自唐懿宗咸通十一年至开平四年,文卿公与八子全部捐献给泉州藉和尚真觉禅师建雪峰寺。其八子分赴福建漳浦、江西、上杭、浙江等地创业。
明清时期,畲民大量迁入福州地区,迁入地点以连江、罗源最多。在入迁的同时,也频繁的向闽东和浙南迁出。
畲家从原聚居地迁入福州的路线大致有以下几条:
广东潮州——闽南——仙游——莆田——永泰
广东潮州——泉州——莆田、连江、罗源
广东潮州——漳州——连江、罗源
广东潮州——连江——闽侯、罗源
(三)迁入闽东
唐乾符三年(876年),就有畲民从凤凰山开始迁往闽东,但唐代只有2支畲民迁入闽东。频繁迁入闽东的时间是在明清时期,明代迁入30支,清代迁入41支。自唐代到清代,先后迁入闽东的畲民共有73支,其中蓝姓25支,雷姓25支,钟姓23支。其迁出地福建省内46支、浙江省26支和江西省1支。
其迁徙路线大致有两条:
第一条是经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的闽侯、连江、罗源等县,进入宁德、福安、霞浦、福鼎县;第二条是从福州闽侯方向迁往古田,再由古田县转迁屏南和宁德县。迁入闽东的畲民中,有一部分继续向浙南方向迁徙,散处于温州和丽水地区各县,而后再扩散到其他地方。散迁到浙南的畲族也有回迁到福鼎、霞浦、福安和宁德县。
(四)迁向闽北
畲民大量迁往闽北是在宋代以后,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原世居地经闽西汀州、上杭等地,到闽北的延平、松溪等地;二是从原世居地迁至闽中罗源等地,再入闽东古田等地转迁闽北延平、松溪等地。期间,部分畲民自浙南回迁福建,落户闽北。
(五)入赣东北
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在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闽西汀州、闽北建阳的部分畲族迁到赣东北贵溪、铅山居住。迁入贵溪的畲族,主要居住在樟坪、大塘、天华山等乡;迁入铅山的畲族主要居住在太源。
具体迁徙路线大致为:
潮州—宁化、上杭—贵溪、铅山
潮州—建阳—贵溪、铅山
(六)迁往广东
广东潮州、梅州在宋代以前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但在宋代后,畲民反抗封建统治失败,且中原民族由北向南移动日趋频繁,强大的中原民族冲击着弱势的畲家群体。原聚居地的畲民一部分向东北方向移动迁入闽东和浙南的山区,一部分越过江西、广东交界地梅岭,路过龙川、和平、河源,跨越九连山,来到南雄、始兴、乳源等粤北地区。另一部分畲族先民则从闽汀出发,迁大埔、海阳(今潮州)、程乡(梅州)、抵河源。现在,广东畲族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北山区,即潮安和丰顺、饶平县的凤凰山区,海丰、惠东县的莲花山区,博罗县、增城市的罗浮山区,河源、龙川、和平、连平县的九连山区,始兴、南雄县的大庾山区和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天井山等地。
畲族迁入广东的具体路线,大致有以下几条:
江西——连州——清远——新会——增城——博罗——惠东——海丰
福建——梅州、大浦——龙川——河源——乳源
福建——梅州——和平——南雄
福建上杭——蕉岭——大浦——丰顺——潮州
(七)由闽入浙
最早迁入浙江的畲家为雷姓,唐永泰二年(766年)雷进裕一家由广东潮州出发,经福建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至青田鹤溪村大赤寺(今景宁畲族自治县大赤洋),后住叶山头。
蓝姓在南宋时迁入,钟姓在明代初年迁入。
各时期畲族迁入数量分别为:唐代迁入1支;宋代迁入1支;明清时期,畲民大量迁入浙江,明代迁入46支,清代迁入30支,先后共迁入90支。按姓氏分,迁入的蓝姓为38支、雷姓为30支、钟姓为21支、李姓为1支。
畲民迁入浙江的路线,如畲歌云“分掌潮州各乡村……走落福建去作田……兴化古田好田场……走落罗源与连江……搬掌景宁与云和……又搬泰顺平阳掌……丽水宣平也搬去……蓝雷钟姓分遂昌……松阳也是好田场……龙游兰溪都何掌。”畲民迁入浙江路线大致是,由广东出发,自南向北,先迁至福建罗源、连江、古田、福安、福鼎等地居住一个时期,然后迁入浙江,少数则经江西迁入。迁入浙江的畲民大部分最先居住在泰顺、景宁和云和,而后再扩散到其他地方。迁至浙江的畲民有部分回迁到福建福鼎、霞浦、福安和宁德县等地。
各支族迁移路线不一。行程路线较明确的有:
(1)景宁包凤雷进明支族、景宁山外钟隆熙支族、景宁王皈雷虔山支族、景宁大垟冈蓝法乾支族、景宁石坪蓝世全支族等5支同一迁移路线:
广东潮州揭阳县三十六都黄冈山——福建福州府连江县二十四都扬山——福州府罗源县——浙江景宁县
(2)景宁锦岱垟岭脚钟石洪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潮州海阳县——揭阳县二十都——揭阳县散湖太宝山——揭阳县船阳水尾山——揭阳县员当水口山——揭阳县粒寅——饶平县二十都锡朱山内——海阳县归仁里吴金山——广州府增城县——宝庆县(湖南省)松树潭三江口——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青宁里大琴山——南靖县永丰里丁家山——南靖县贵礼车山——南靖县船炀余信山——南靖县吴宅张家山——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宗田水口山——福建安溪县溪头山——福州府连江县清河里陀布山岭头——福建罗源县徐江里上炉茅山——罗源县后柳山——罗源县安全里洋安坑头——福建宁德县十都安乐洋龙坑头——浙江处州府景宁县二都油田锦岱垟岭脚。
(3)云和岩下蓝敬泉支族迁移路线:
蓝行退子孙由粤迁居闽汀上杭大洋埠——福建罗源县南乡九都清格林家庄——福建连江县西乡林九峰傅庄——福建古田县小茶岭——福建福安县东门髻蓝——浙江处州府云和县岩下。
(4)景宁叶山头雷孔华支族迁移路线:
雷谔由东粤南渡迁居闽汀上杭雷坪山——福建古田县九都黄泥田畈水缸丘——浙江景宁县五都叶山头李树坪。
(5)景宁锦岱垟岭脚钟日章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潮阳县南门——福建连江县清河里——浙江省处州府景宁县二都油田锦岱垟岭脚。
(6)云和栗坳蓝二十三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潮州潮阳县——广东饶平县——揭阳县一一福建南靖县——同安县——漳州——福州——罗源县——侯官县——浙江处州府云和县三都栗坳。
(7)平阳莒溪垟尾蓝昆冈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潮州凤凰山——罗源县大坝头——浙江平邑(平阳县)。
(8)平阳二都雷仁贵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雷州府青留县四都——桃源县二都——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八都——坎州府信胡县——剑州府龙溪县(福建省)12都——浙江平阳县二都。
(9)平阳垟头蓝定富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卢峰牛栏坪——闽省鄞口——福建泉州——漳州——浙江温州平阳六都垟头。
(10)云和垟头蓝法东支族迁移路线:
凤凰山——福建泉州府——福州府连江县安定里南槽湾——安定里三都醮垟半山一一本邑堪下、堪上、后门珑、老寮坳——浙江处州府云和县三都垟头。
(11)景宁殿源雷世隆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潮州府揭阳县高桥黄坑——福建漳州府南靖县辛安里——南靖县习贤里黄脚子——福建泉州府小深坑——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星峰里松板林——福州府罗源县梅溪里坑园近竹——本邑梅溪里神仙垄本邑梅溪里黄土羊本邑林蝉建坑——本邑黄重下山同——本邑泉南风——本邑降味——本邑黄重下牛栏坪——浙江处州府景宁县二都仓基洋——景宁县殿源。
(12)文成旁边坪雷念支族迁移路线:
广东潮州海阳县二十四都黄沙坑——福建连江县安民里庵里坑——浙江处州云和县三都。——平阳县莒溪十八家(今属苍南县)——福建罗源县黄庄山上陈三头——浙江景宁包凤——青田八都二源养源头井垟(现文成县西坑旁边垟)。
(八)由浙入皖
清光绪五年至十九年间,钟姓、雷姓、蓝姓畲民先后从浙江淳安、桐庐、兰溪和福建等地陆续迁至安徽宁国县云梯乡的千秋关、独山头、西坑和“三十六间房”,而后向周围地区分迁。
畲族入皖的具体迁徙路线,大致为:
浙南——浙北——宁国
福建——宁国
(九)迁入贵州
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的部分畲民,在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因奉旨征讨、或因避祸而迁徙入黔。畲民入黔时,最早定居在贵州中部偏东南,如贵定平伐一带,而后开始分迁。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清代畲族主要散居在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清镇、龙里、都匀、福泉、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10多个县(市)。现今贵州畲族也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的麻江、凯里和黔南州的福泉、都匀等两州四县(市),其中麻江畲族人口最多。
畲族迁入贵州的具体路线,大致为:
闽西南——闽西北——赣东北——贵定平伐
(十)迁往台湾
在距今一万年以前,生活在凤凰山的古人类便通过“东山陆桥”步行进入台湾,在那里定居繁衍,成为台湾岛上的原住民。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颜思齐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日本发动反抗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失败,逃往流球,将流球更名为台湾,并从漳州、泉州招收贫民去台开拓,部分畲民迁入台湾。
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二月一日,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千里疆土,肥沃富饶,但人员依旧稀缺,郑成功遂招株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百姓入台,引导百姓铲除野草,兴积屯聚,还令众将把家眷迁来台湾,带头扎根台湾,安居台湾,开发台湾。部分畲民入台。台湾《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最早去台的漳州人蓝凤便是郑成功治理台湾期间迁入的,其定居在台南大康村。
值得一提的是漳浦县赤岭与湖西(今均为畲族乡)蓝姓畲民中先后出现了蓝理、蓝鼎元、蓝廷珍、蓝元枚等名宦将官,这些官员先后参与了清廷几次平台、治台实践,漳浦蓝姓也因他们的政治势力而得以迁入台湾。
漳州府漳浦县苌坑山寨的蓝理,因其在收复台湾时的英勇无畏,被康熙帝赐匾“平台首功”、“所向无前”。蓝理字义甫,号义山,年少时性格桀鹫不驯,不务正业,却又喜欢见义勇为、舞刀弄枪。待长成青年,蓝理决心改过向善、投军报国,却不想为奸人所害、含冤入狱。出狱之后的蓝理辗转成为康亲王杰书的部下,被编入清军汉兵绿骑。在跟随康亲王征剿耿军过程中,蓝理立下累累战功,一路升迁至建宁游击,官阶从三品,担任前军向导。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决心平定台湾,封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靖海将军衔,统帅征台之师。蓝理以勇力为施琅所识,在渡海平台中战役中担任先锋。在征战澎湖时,蓝理腹部中弹还拖肠血战;施琅遇险,蓝理不顾身负重伤前去救援。在蓝理等将领的协助下,施琅最终收复澎湖各岛。收复澎湖后,蓝理不顾个人安危,上岛招降郑克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八日,台湾归降。蓝理因血战破敌,两次救帅,入岛招降,是平台首功之臣,被破格擢升,以军功授昂帮章京内大臣兼摄左都督,世袭骑都尉,封一等伯。之后蓝理又担任过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等职,最后因平定准噶尔部作乱有功而加封左都督,官阶一品。
蓝廷珍,不甘于穷困,千里投奔时任定海总兵的族叔公蓝理,在其麾下,以小卒开始,成为军官,又因屡立战功而升任把总,游击,澎湖副将,不久又被授予南澳总兵之职。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十九日,台湾朱一贵等人起兵造反,并很快占领台湾道署。蓝廷珍自愿请战台湾,并请来族弟蓝鼎元当谋士。五月十三日,总督满保授印蓝廷珍入台平乱。蓝廷珍统领水陆大军,从鹿耳门登陆,仅用七天即俘获朱一贵,并在七月平定全岛,九月奉命担任台湾署理提督,处理善后事宜。在治理台湾军务期间,他劝阻福建总督满保不滥杀无辜,安定了台湾社会民心。康熙六十年(1721年)秋夏间,蓝廷珍还率领漳泉兵士百余人,入垦屏东里港,这些兵士即在此地繁衍生息。蓝廷珍在治台期间,采取了诸多具有实效的措施,比如上书建请朝廷注重台湾防务,防止外国侵略;听从蓝鼎元的建议,采取加强和居住在高山上原住民和睦相处的策略;鼓励垦殖和发展生产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安定台湾的社会治安,抵御外敌侵犯和开发台湾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蓝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的过程中,其族弟蓝鼎元作为军师,一直随行左右。蓝鼎元,字荊璞,福建漳浦湖西人,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祖皆是漳浦有名的儒士,虽家境贫苦,但他还是勤苦自励,在文学,理学,史学,方志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廷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青壮年成家难,影响开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康熙六十年(1721年),蓝廷珍奉令平台,蓝鼎元受邀随行。蓝廷珍在奉命平台、治台的过程中,都将蓝鼎元视为左右手,所有军中往来文书都交由蓝鼎元起草。蓝鼎元在台期间,一直为蓝廷珍治理台湾出谋划策,不仅考察了台湾的地理环境、调查研究民情,还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台湾,开发台湾的方略,写下了《平台记略》,《东征集》等著作。在《论台湾事宜书》和《东征集》中,蓝鼎元列举了移民大多是单身青壮年男性,没有妻室和老幼;一个村庄有家室的人一百户里可能都没有一户等大量严酷事实。在文中,他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波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蓝鼎元留下的许多治台策略,被"历代治台者都引以为法”,乾隆赞其为“筹台宗匠”。
漳浦蓝姓族人跟随蓝廷珍、蓝鼎元去台后,留在台湾垦殖的人数颇多。蓝廷珍的后裔定居在台中一带,蓝鼎元的长子蓝云锦等留驻屏东阿里港,建福德祠,开建北部廊庄,成为里港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垦户。漳浦蓝姓一族因蓝廷珍、蓝鼎元平定朱一贵的功勋,以及蓝廷珍总兵镇台的庇荫之下,在台湾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漳州蓝姓入台湾,多数是同村同宗相携在港口渡海。漳州680多公里的海岸线,清时至少有28处出海港口,龙溪有石码、紫泥、溪墘,海澄有月港、浮宫、港尾、镇海、浯屿、屿仔尾、卓岐,漳浦有井美、佛昙、赤湖、前亭、旧镇、陆鳌、古雷、将军澳、下寨,云霄有曲屿、云陵、下坂,东山有铜陵、澳角、宫前、前河,诏安有宫口、南门等。九龙江沿岸及山区的,皆先乘船,沿江经石码、月港等港口至厦门港启航;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沿海者,则从附近港湾直接登船出海,船小者到海上再换乘大船。登船出海,快则10多小时,慢则两昼夜即可抵达台湾西岸的鹿港、红毛、梧楼、布袋、布港(北港)等港口。
蓝姓进入台湾以后,除了蓝廷珍及蓝鼎元家族在台中蓝兴庄及屏东县里港垦殖经营外,其它蓝氏分布区域散落在桃源县、宜兰县、台北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澎湖县及花莲县等地,其中以桃源县及宜兰县聚居蓝姓最多。他们找到落脚开垦之地后,大多同村同宗聚居在一起形成血缘村落,以利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除蓝姓外,还有盘、雷、钟姓人亦因战事赴台征战,或为生计渡台垦田谋生。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颜思齐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蓝理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蓝廷珍
相关人物
蓝元枚
相关人物
朱一贵
相关人物
蓝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武平县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日溪乡
相关地名
兴化市
相关地名
水口山镇
相关地名
饶平县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迁安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四都镇
相关地名
二都镇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八都镇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马鼻镇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永泰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松溪县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铅山县
相关地名
大塘乡
相关地名
梅州市
相关地名
河源市
相关地名
九连山镇
相关地名
南雄市
相关地名
始兴县
相关地名
大埔县
相关地名
海阳市
相关地名
张程乡
相关地名
丰顺县
相关地名
海丰县
相关地名
惠东县
相关地名
博罗县
相关地名
龙川县
相关地名
连平县
相关地名
连州市
相关地名
清远市
相关地名
博罗县
相关地名
惠东县
相关地名
大浦镇
相关地名
蕉岭县
相关地名
云和县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宣平堡乡
相关地名
遂昌县
相关地名
松阳县
相关地名
龙游县
相关地名
兰溪市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三江口镇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清河县
相关地名
茅山镇
相关地名
柳山镇
相关地名
都安瑶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云和县
相关地名
九都镇
相关地名
潮阳县
相关地名
平邑县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高桥镇
相关地名
黄坑镇
相关地名
文成县
相关地名
莒溪镇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文成县
相关地名
淳安县
相关地名
桐庐县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宁国县
相关地名
云梯乡
相关地名
独山县
相关地名
宁国市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贵定县
相关地名
贵阳市
相关地名
开阳县
相关地名
修文县
相关地名
长顺县
相关地名
清镇市
相关地名
龙里县
相关地名
都匀市
相关地名
福泉市
相关地名
荔波县
相关地名
麻江县
相关地名
凯里市
相关地名
施秉县
相关地名
镇远县
相关地名
石阡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惠州市
相关地名
台南市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湖西乡
相关地名
澎湖县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通许县
相关地名
台中市
相关地名
屏东县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海澄镇
相关地名
佛昙镇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前亭镇
相关地名
旧镇镇
相关地名
云陵镇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鹿港镇
相关地名
北港镇
相关地名
屏东县
相关地名
宜兰县
相关地名
台北县
相关地名
新竹县
相关地名
苗栗县
相关地名
台中县
相关地名
台南县
相关地名
高雄县
相关地名
澎湖县
相关地名
花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