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567条
析出资源
2179条
图表
387条

检索条件

与 “地方史志” 相关
共 2567 条 92 / 172
1366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立诊疗所为南丰最早的公立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4年7月1日,编制4人。当时药械匮乏,经费拮据,技术低下,实际上很少开展诊疗业务。县卫生院民国26年1月27日,将县立诊疗所改组而成,属丁种编制,人员5人。民国31年5月15日改丙种编制,人员...
1367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农村医疗事业相当落后,仅少数圩镇集市散存一些药摊药铺。民国35年3月,才在康都乡、洽村乡办过2所保健所,受县卫生院管辖,各有保健员2人,不久因经费无继、技术落后而解体。年底,相继办起洽村、傅坊、市山、桑田4所民办公助区卫生所和集体性...
1368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增至129名,并在富溪高级农业社最先出现卫生室。1958年,生产大队普遍建立卫生室。1969年2月,沙岗大队率先开办合作医疗,此后遂在全县铺开。1969年3月3日至4月3日,为合作医疗培训农村卫生员42名。4月24日至5月24日...
1369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6年2月21日,县救济院内附设诊疗所,有人员3名。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和药费。经费从每年捐款中拨支法币5000~6000元。抗战期间,难民日众,疫病流行,求诊者日益增多。民国31年,增医士4人。后因药价上涨,经费有限,不得不限量施药。...
1370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6年2月21日,县救济院内附设诊疗所,有人员3名。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和药费。经费从每年捐款中拨支法币5000~6000元。抗战期间,难民日众,疫病流行,求诊者日益增多。民国31年,增医士4人。后因药价上涨,经费有限,不得不限量施药。...
1371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医诊疗所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补施医所之不足,于民国29年由县中医师公会举办。由黄千祥主持,会员轮流坐堂应诊,免收诊费,药费自理。后因多数会员生计无着,勉强维持数年后停办。
1372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4年2月19日随军迁至石咀、傅坊、董家店,除收治红军伤员外亦免费为群众治病。不久,随军转移。
1373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9年县民众教育馆聘请中医师刘泉松为民众免费诊病。
1374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4年1月18日在五区(白舍)开诊,有医师1人,医助2人。到5月底,初诊247人、复诊485人次,接种牛痘200余人,5月份后即停止。
1375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7年8月由安徽省撤退至丰。是为抗日战争伤病员治疗的医院。日军飞机轰炸南丰时,曾抢救过受伤百姓;南丰流行霍乱、鼠疫期间,曾协助地方开展防治工作。民国35年迁往浙江省江山县。
1376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12月,县总工会工人招待所内设工人诊疗所,医务人员4名。凭工会会员证优惠诊病,深受工人欢迎。1956年并入县卫生院。1958~1961年,先后办有白舍煤矿保健室、县化肥厂卫生室、县钢铁厂医务室,为本厂职工诊治小伤小病。
1377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建场后,随即开办医务室,有医士1名。后扩建为职工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X光室,配备有中西医药各类医务人员。1977年在场办胶合板厂、1987年在织器材厂分设医务室。除为本场职工服务外,还为附近农民治病。1987年有职工19人,其...
1378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始建于1962年,1968~1971年停办,1972年秋恢复。1987年有医师1人。
1379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0年,南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医务室,1985年后改称潭湖水库医务室。1987年有中医师1名。至1987年底,尚有县城粮油加工厂、李家山粮油加工厂、503车队、县化工厂、县园艺场、中国民航南丰导航台、鄱阳敬老院等单位均设有医务室,共有...
1380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民初,全县有中医86人,均系个体行医。有的亦医亦药,有的坐堂行医,有的待诊寓所,时或应聘出诊。收取诊费及轿马费,少则一、二元,多则五、十元。民国16年,县人赵令光(雪筠)在西门包家祠开办“好生医院”,为县内西医之始。抗日战争期间,一批寓...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