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属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873
颗粒名称: 县属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摘要: 县立诊疗所为南丰最早的公立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4年7月1日,编制4人。当时药械匮乏,经费拮据,技术低下,实际上很少开展诊疗业务。县卫生院民国26年1月27日,将县立诊疗所改组而成,属丁种编制,人员5人。民国31年5月15日改丙种编制,人员增至10名。民国27年全年门诊10635人次,日均29.4人次,住院人数更少。1960年5月15日改为县人民医院,将防疫工作分出另设机构。因该院突出中医特色,群众习称为“中医院”。县皮肤病防治院1972年12月1日,在太和公社下桐大队饶坑建成县皮肤病防治院,面积1202平方米。有水田52亩,山林1300亩,职工5人,1987年增至7人。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县属医疗机构

内容

县立诊疗所为南丰最早的公立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4年(1935)7月1日,编制4人。当时药械匮乏,经费拮据,技术低下,实际上很少开展诊疗业务。
  县卫生院民国26年1月27日,将县立诊疗所改组而成,属丁种编制,人员5人。民国31年5月15日改丙种编制,人员增至10名。民国33年1月1日又升为乙种编制,设医护主任、医师、护士、助产士、司药、助理员、事务员等16人。同年8月1日,在门诊部后院(今商业局)新建2层砖木结构西式住院楼房1幢,面积320平方米,有病房10间,病床10张。民国27年全年门诊10635人次,日均29.4人次,住院人数更少。解放前夕,仅剩2张病床聊充门面而已。
  县人民医院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在接管旧卫生院的基础上组建县医院,有职工7人,病床3张,次年,改称县卫生院。1960年5月15日改为县人民医院,将防疫工作分出另设机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9年2月23日,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处。1970年1月14日复称县人民医院。
  1957年9月,省卫生厅拨款2万元,在天心堂(现南丰制药厂车间)兴建2层砖木结构住院楼l幢,门诊平房1幢,于1958年7月竣工,增设病床30张。1970年12月,迁建至交通路1号现址,建2层门诊楼、2层病房楼各1幢,面积1802平方米,仓库1幢,90平方米。有病床110张,病房分大内科、大外科。1972年6月增建传染病房1幢。1982年3月,陆续增建妇产科、儿科病房1幢,制剂室、放射科各1幢,宿舍5幢。1986年6月1日,建成4层钢混结构医技大楼l幢,面积1831平方米,造价17万元,并增设内二科干部病床20张。1987~1990年被列为全区卫生重点建设项目,由卫生部、省卫生厅及地区、县财政共筹款130万元,兴建5层住院大楼1幢,面积5673平方米,1990年交付使用。1987年,全院有病床225张,职工260人,其中医务人员218人。
  县中医院1953年初,6名个体中医药人员在县城组织健康联合诊所。次年,设观察病床。
  1957年改称城区联合诊所,增至11人。1958年10月13日,与伤外科联合诊所、镶牙联合所、妇幼保健联合站(实为接生站)合并,又增收一些个体医生,组成集体性质的红旗公社医院,有职工53人,病床38张,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小儿科、针灸科、中医喉科、镶牙科、中医妇产科、中医骨伤科;下辖富溪、梓翠、水南、朝仙、水北5个医务所。因该院突出中医特色,群众习称为“中医院”。1959年改名琴城公社医院,下设桥背、朝仙、水北3个医务所。1961年又改称城关镇公社医院。1969年2月,25名医务人员下放农村,其余20余人连同集体财产43万余元,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处。
  1972年4月,设全民性质的城关镇公社卫生院,有职工18人。1982年9月1日改名县中医院,有职工36人,其中医务人员32人。1986年3月1日建成4层钢混结构门诊楼1幢,面积940平方米,造价12.5万元。1987年,有职工52人,其中医务人员46人,病床10张。
  县皮肤病防治院1972年12月1日,在太和公社下桐大队饶坑建成县皮肤病防治院,面积1202平方米。有水田52亩,山林1300亩,职工5人,1987年增至7人。
  表28—1 建国后县卫生机构人员情况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