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刘志芹” 相关
共 21 条 1 / 2
1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拨庄惨案的发生和经过。1944年8月8日,八路军区小队队长赵普在杨拔庄召开了民兵会议,组织民兵破坏了敌人的交通,成功摧毁了敌人的交通联络。
2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45年3月,我军破坏潘庄据点附近电话线,日军烧杀抢掠,我军设伏,缴获机枪,日军反扑放火烧房,打死三人,打伤两人。
3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43年,共产党在武清、宝坻、宁河三县成立联合办事处,因研究发展党组织等议题,寒松等5名同志在乐善庄被敌人包围,最终壮烈牺牲,敌人将他们尸体游街示众,妄图扑灭人民抗日火焰。然而,日寇的暴行更激发了人民的仇恨,坚定抗战到底。
4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宁河县城,抗日武装无法组织起来。日军展开大搜查和残暴行动,且在周边地区制造流血惨案。
5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通过采访于方舟烈士故居的村民,呈现了于方舟和周恩来的友情和合作关系。周恩来多次到于方舟的住所商讨革命事宜,夫人守卫会议的安全。
6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境内蓟运河呈M形,解放初期依赖水路航运。县政府责成水利局拟定三湾取直计划,在西关村至张辛庄路线中发现常家墓地,是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他们流落乡村,隐姓埋名,宁河县志无记载。
7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历年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掘出古生物遗骸,包括贝类、牡蛎、鲸类、海豚和麋鹿角等。这些遗骸表明该地从前是汪洋大海,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才成为陆地。
8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因水运发达,千帆竞过,留下了许多船坞。城内四通八达,城外寺庙众多。每年七月十五日,城隍爷会坐着藤轿出巡。城内火会备有救火器械,依赖施舍维持生计。
9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地主庄园是封建剥削制度的一种,历经多个朝代,延续千百年。直到清王朝被推翻,又经历了日伪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都没有丝毫改变。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设想,国民革命时期并未付诸实现。直到1946年,共产党号召农民减租减息,才有了改观...
10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田庄坨古遗址位于天津宁河县板桥乡,是战国晚期和秦汉时期的古遗址。遗址周围环绕着蓟运河,三面环水,附近还有于家坟等墓葬群。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陶器残片、铜钱、砖砌痕迹、铁渣等遗物,为汉代遗址的证明。田庄坨古遗址现被列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
11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正文
该石碑记录了原板桥小学兴学的历程。解殿臣先生在宁河县东板桥村创办了该学校,并通过筹集资金、捐助等方式扩建学校。学校在当地逐渐发展壮大,设有男女子学堂,教学设备齐全,师资优良。解殿臣先生在促进兴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2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是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在地震前两天下了一场雨,导致了一些异常现象,如鱼从水中跳出、蟾蜍聚集在一起、家畜表现出不安的焦躁情绪等。然而,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3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 类型: 正文
这八首诗描绘了古代宁河的八景,包括海天东胜、文阁回澜、芦台玉砂、潮河银练、宁沽樵影、江口渔歌、七里烟波和北塘双垒。诗人以细腻而形象的笔触描述了这些景色,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深情。诗中的景物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平常,但通过文人的手笔,却展现出迷人的...
14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封建时代,男女的界限很严格,他们只有在孩提时代能够互相接触。后来,男子走向社会,而女子则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配人家,然后谨守闺房。因为她们不能经济独立,只能依赖丈夫生活,于是就成了男人的附庸,完全操纵在父权、夫权之下。
1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正文
《六十岁活埋》是由王洪云所讲述,刘志芹搜集的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大臣的妻子建议在府内挖一个地洞,把父亲的藏起来,以避免“六十岁活埋”的法令。后来,东京城里出现了妖精,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但没有人能认出妖精。大臣问父亲如何消灭妖精,父亲告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