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舟夫妇与周恩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19
颗粒名称: 于方舟夫妇与周恩来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69-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通过采访于方舟烈士故居的村民,呈现了于方舟和周恩来的友情和合作关系。周恩来多次到于方舟的住所商讨革命事宜,夫人守卫会议的安全。
关键词: 宁河县 抗战时期 于方舟

内容

于方舟和周恩来既是革命挚友又是同学,他们彼此间曾有深厚的友情。为了了解这段历史,1977年,当宁河大地还在余震中颤抖的时候,我采访了位于俵口村的于方舟烈士的故居,也是周总理来过的地方,并请了几位年高的长者座谈。他们从尘积的往事中,追寻那些遥远而又难于捕捉的记忆,叙述了一些当年的情景。但他们讲述的观点有些是与革命相悖谬的,以致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无法整理这些材料,只好埋藏在我的脑海深处。多少年来,当年采访座谈的情景,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现在我把它写出来,也算是我的收获,而不虚此行了。
  于方舟烈士原名于兰渚,在天津进行革命活动时期,为了工作方便,设有一处“公馆”就是他和夫人谈芳荪女士的住宅。在那里接待过各式各样的革命同志和党的骨干。周恩来和邓颖超曾多次去那里,商讨革命事宜,策划革命行动。每次秘密集会的时候,都是由于夫人守候在门外,望风把守,保证会议的安全。
  当反动军警在天津市内搜捕爱国学生的时候,于夫人曾掩护周恩来坐着马拉轿车离开天津。因为车中坐着女眷,沿途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避免森严的盘查,得以安全脱险,来到俵口村。
  因为恐怕敌人跟踪而来,每天由于方舟陪同周恩来到七里海芦苇荡中,坐着小船,驶向芦塘深处。他们研究形势,谋划策略,确定以下的步骤,把苇塘当做秘密集会的场所。就在这一望无际的芦海中,他们怀着无限的希望,商讨如何进行伟大的革命事业。
  周恩来曾经几次跟随方舟来到俵口村,有一次他们运来一批枪支和弹药。那时候有钱人家可以购买枪支看家护院,村里人以为他们是贩运军火,实际是为暴动筹集的武器。据一位自称于兰渚小时候的同学的人讲,他常到于家去串门,跟周恩来很熟悉,称他为周先生。有一次他到于家去,正看到于方舟跟周恩来在院子里拿着枪,对着落在屋脊上的鸽子练习瞄准,他们正在练武。见他来了就跟他开了个玩笑,摘下他头上的瓜皮小帽,挂在树枝上当靶子。以后于方舟和周恩来还经常架着小船,到七里海苇塘中去打野鸭子。其实是为了试枪,在苇塘里进行实弹射击,不久这批枪弹全部转移出去,交给暴动组织。
  1927年10月,于方舟领导的玉田农民暴动失败了,当他被捕的消息传到家中,他二哥曾经拉着一车白菜,下面藏着筹措的银元,赶往玉田营救。因为营救不利,贻误了时机,于方舟不幸遇难壮烈牺牲。他二哥只好赶着车回来,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说:“有于兰渚烈士的直系亲属,可以到国务院来找我……”下款是周恩来。于夫人见报后,立即来到国务院求见,周总理亲自接待了他。见面后,于夫人哭诉了别后的情况,周总理安慰她说:“兰渚于革命有功,你是烈士的遗孀,国家应该照顾你。”就在天津市内给于夫人安排了住处,每月领取抚恤金,夫人得以安度晚年。
  后来俵口村修扬水站,建立中学,村干部恳请于夫人到国务院去找周总理,请求支援,于夫人曾几次前往,周总理都做了适当的批示。
  以上这些点滴小事,不能与烈士的革命历史相提并论。但从几位淳朴的农民口中,了解到这些情况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杜撰,不能夸张,更不能添枝加叶,只能据实记载。采访距今已将二十个年头,那几位参加座谈的老者都已弃世而去,这些点滴就显得更为珍贵了。这笔陈年老账,我如果不把它写出来,也将随我带到坟墓里去。
  这点滴资料,虽不能得附烈士丰功伟绩的骥尾,但总比湮没了要好些。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芹
责任者
于方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