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87 / 976
129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后,卓尼县境内区域进行数次划分,地名几经变更,随着农牧业生产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对土地、森林、草场、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扩大,区域性的边界争议纠纷时有发生。截止1990年共发生大小边界纠纷近...
129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与漳县区域地界纠纷,位于县境柏林乡石达滩村委会与漳县金钟乡大车厂村委会交界的梯子沟、捎马沟、磨沟等地,耕地、草山等区域纠纷时有发生。1971年双方因耕地发生争议,1977年1月卓尼县在磨沟筹建了柏林牧场,时年漳县金钟乡组织人力在磨沟地...
129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尼巴村和江车村历史上就实行混群放牧,区间草场所有权属尼巴村,规定由江车村每年向尼巴村交纳适当的山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行政区划变更,引起了草山所有权的争议。1986年事态扩大,为了避免意外,州、县及时组织工作队深入现场调处,达成协议如下:1...
129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1954年至1957年年底,卓尼县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818件,其中属党政部门的109件,其它709件。共接待群众上访349人次,其中婚姻纠纷133人次,社会治安33人次,宗教104人次,其它82人次。
129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50年代,县内信访机构不健全,信访职能由县人民委员会秘书室代行。1962年配备信访专干1人,负责信访工作。1970年11月,卓尼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下设信访接待组,由杨文蔚任组长,为股级行政单位,配备办事员1人,负责信访工作。
129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1954年至1957年年,卓尼县底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818件,其中属党政部门的109件,其它709件。共接待群众上访349人次,其中婚姻纠纷133人次,社会治安33人次,宗教104人次,其它82人次。
129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民族、部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情况。
129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534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29%(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县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羌、戎在先秦时就生活于祖国西北地区,其部族分支甚多,主要从事游牧和狩...
129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藏族、土族、汉族、回族等民族情况。
130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聚居在卓尼县境的土族共62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主要分布在杓哇土族乡境内的光尕、拉叭、杓哇大庄等9个相邻的自然村内。
130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汉族在境内拓殖是从秦汉开始的。当时曾于此置临洮县及洮阳城。自此,部分源于戎的汉族便在这里与羌人杂居,生息繁衍,历代虽设州置县,变化无常,但羌、汉代代和睦相处。全县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32180人,占全县总人口36.88%...
130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散居卓尼县的回族,人口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共有93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6%,分布在境内柳林98人,纳浪3人,木耳26人,大族34人,卡车75人,扎古录64人,尼巴2人,完冒2人,阿子滩48人,申藏405人,恰盖1人,杓哇4人...
130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土司所辖的组织机构除土司衙门为其最高统治机构外,于清康熙十五年由第九任土司杨朝梁(藏名才旺东珠),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进行户籍登记后,实行军营编制,将所辖各部落编为旗制。初设旗24个,至十一任土司杨汝松(莫索贡波)时,已基本形成16掌尕...
130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土司所辖的组织机构除土司衙门为其最高统治机构外,于清康熙十五年由第九任土司杨朝梁(藏名才旺东珠),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进行户籍登记后,实行军营编制,将所辖各部落编为旗制。初设旗24个,至十一任土司杨汝松(莫索贡波)时,已基本形成16掌尕...
130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逊土司制度和卓尼土司制度基本相同,自明末清初以来,亦实行“寓兵于民”的兵马田地制。在宗教方面与侯家寺有联系,居民中岀家者皆投侯家寺为僧,小杨土司亦为该寺主要施主之一。至“改土归流”时,仅辖6族48户。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