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杨土司所辖部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杨土司所辖部落
分类号: D633
页数: 3
页码: 168-170
摘要: 土司所辖的组织机构除土司衙门为其最高统治机构外,于清康熙十五年由第九任土司杨朝梁(藏名才旺东珠),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进行户籍登记后,实行军营编制,将所辖各部落编为旗制。初设旗24个,至十一任土司杨汝松(莫索贡波)时,已基本形成16掌尕、48旗的雏形。至十七任土司杨元(仁钦旦增却嘉赤来道吉)时,旗下组织已基本健全,长宪(旗长)、头人任职制度亦日趋完善。
关键词: 卓尼县 杨土司 部落

内容

土司所辖的组织机构除土司衙门为其最高统治机构外,于清康熙十五年由第九任土司杨朝梁(藏名才旺东珠),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进行户籍登记后,实行军营编制,将所辖各部落编为旗制。初设旗24个,至十一任土司杨汝松(莫索贡波)时,已基本形成16掌尕、48旗的雏形。至十七任土司杨元(仁钦旦增却嘉赤来道吉)时,旗下组织已基本健全,长宪(旗长)、头人任职制度亦日趋完善。
  一、十六掌尕
  十六掌东分内十二、外四掌尕。其中除外四掌尕中有个别归服的土著部落外,其余均为随土司迁徙的有血缘关系或支系部族组成的“瞩玛洛”部落。十六掌尕中除外四掌尕的博峪力赛、木耳杰巴山今属木耳乡外,其余均归柳林镇所辖。
  二、朱札七旗部落
  朱札七旗在48旗中是个有特殊组织地位的土著联盟部落,原有3个土著部落:卡车部落、朱札部落、朱盖部落。后被土司征服后编制为7个小旗:朱札、上、下朱盖、卡车、麻路朋地、大族、破古录。所属大小村(族)75个,约1000户村民。朱札七旗何时归服土司,现已无从查考,然自明末清初时与土司间屡有冲突。7个旗有联席主管——大总承负责办理旗内事务,大总承由旗民共同选举产生。各旗原辖75族,后由外四掌尕划去11族,到1949年时仅剩64族。分别由大族乡辖21族,卡车乡辖26族,柳林镇辖12族,木耳乡辖2族,临潭县辖3族,另有2族为临、卓两县插花地。
  三、车巴部落
  车巴沟又称“确华相”,其先民原居西藏觉摩隆地区,约在公元8世纪时迁居生息在这一带为氏族部落。人称该地为“加且巴”,又因他们远道而来称为“齐巴”,后音变为“车巴”。车巴沟又分为上、下两个小旗,上、下沟以贡巴寺南石咀为界,南为上沟、北为下沟,共辖18个族,其中上沟中4族归今尼巴乡辖,下沟(包括上沟2族)14族属今刀告乡辖。
  四、录竹部落各旗
  录竹地区的先民,约在唐朝初年时居住在“泽曲”河(在青海境内)沿岸。其后裔便迁徙至洮河流域,成为“泽海”部落的先祖,即录竹地区最早的部落。后郎秀、囊秀、昭泽等部族各分为2个小部落与原有3个大部落善札、德塘、同钦等于明万历年间被土司征服。后划分为旗,并以部落名为旗名,它们是:善札、迭当、桑旺甫多、巴隆什、他那、包吾什7旗。其中善札旗辖17族,均在今扎古录乡境内。迭当旗辖15族,其中13族在今扎古录乡境内。尕夏、松巴2族在今完冒乡境内。
  桑旺甫多旗辖16族,其中属今阿子滩乡的6族,属完冒乡的6族,其余4族属扎古录乡。巴隆什旗原辖19族,其中古路菜子、加尕录2族已荒弃。所余属今阿子滩乡辖8族,申藏乡辖9族。包吾什旗原辖12族,其中属今阿子滩乡3族,申藏乡1族,完冒乡1族,大族乡1族。其余6族属临潭县古战乡辖领。他那旗辖12族,其中属今申藏乡辖8族,其余4族分别属临潭县长川、羊永乡辖地。
  五、术布部落
  术布又称“初布”,为“河流”之意。据传术布旗早在清康熙前,是由20个小部落组成的土著部落。这些小部落当时分布在今临潭、卓尼的洮河中游一带。自明洪武六年(1373年)起就归马奴寺僧纲管辖。康熙年间,卓尼土司杨朝梁调集军队,武力征服了附近20个部族,其中除术布部落外,还有朱札七旗的卡车沟部落,成立了小术布等旗,为与马奴寺的辖区术布部落区别,故称曰“小术布”。旗内的卓洛、卜杓两村与临潭县插花,共辖14族,其中4族属今卡车乡,6族属阿子滩乡,4族属临潭县术布、古战乡辖地。
  六、思吾什旗、口子下家人旗
  思吾什为明初一部落,相传即杨氏家族的基础部落。此地龙马沟,相传为土司家族归顺朝廷前的定居地。定居此地后,逐渐收服整个西路沟,后划旗时,将沟口洮河岸畔的数族共划入此旗,辖13族。其中除今临潭县所辖3族外,均为木耳乡辖地。口子下家人旗,仅辖4族,现均为临潭辖境。此旗原为临潭昝土司辖地,于清代昝杨结为姻亲时昝家以嫁妆的形式划拨给了杨土司,4族居民轮流在土司衙门专供杂役,称为“家人旗”。
  七、大峪沟部落
  包括沟内大峪沟旗和沟口的冬禾索旗。原有达札、大峪、冬禾索3个独立部落,后归杨土司统辖。其中大峪沟自札那族以上10族为大峪沟旗,出舍以下及洮河南岸纳尼以下,达札以上共9族为冬禾索旗。两旗辖地均属今木耳乡。
  八、纳麻那旗诸部落
  纳麻那旗由早年的土著西尼沟部落、托洛哇部落、朝勿若隆部落和纳浪戎哇部落及元朝末年流散的3户兵勇繁衍成的冬盖那部落组成。这些部落在历史上均有很大影响,列入洮州十八番中,曾经历过无数次战争。洪武初反明后被沐英征服,永乐末年又被卓尼土司征服。后编为纳麻那旗,辖11族,其中除2族今归临潭总寨乡辖领外,其余均属今纳浪乡辖地。九、老噢什部落
  老噢什也称拉布什,是仅次于朱札七旗的大旗,内部又分上、中、下3小旗,上旗辖13族、中旗辖12族、下旗辖9族,共34族。其中今属洮砚乡辖14族,柏林乡辖2族,藏巴哇乡辖1族,其余均归今临潭县石门乡辖领(有羊沙乡1族)。其先祖为北宋时兴起的青唐吐蕃董戳后裔之一部,即俞陇珂部。曾一度驻防唐蕃边界,吐蕃王朝崩溃后曾游居于洮、岷之间。宋神宗初年由王韶招降。
  十、北山地区各部落
  北山地区藏语称“云哇卡松”即康多、多玛、杓哇三部。分布着若卜察四部、康多、恰盖、沙麻赛藏、热索、贝隆及寺院6奥岗等部落。清初杨土司用武力征服,编旗7个,分称“北山四旗”和“上冶三旗”。
  日班麻旗:亦称康多旗,辖8族,均在今康多乡境内。
  杓哇旗:该旗下又分初路、光东、拉叭、大庄4个措哇组织,相当于4个小部落。全旗共辖15族,其中除1族属今恰盖乡外,其余均归今杓哇土族乡辖领。
  岔麻隆地吾旗:辖6族,今属康多乡所辖。
  约沙必拉旗:亦称脑索旗。旗名“约沙必拉”即为今“脑索、比利”,两族又称“热索、贝隆”,均为藏语音译之变音。辖7族,均属今恰盖乡所辖。
  土桥旗:辖8族,均属今恰盖乡所辖。
  多麻旗:辖9族,均属今康多乡所辖。其中卡加、围子2族是土司专设的暗门驻防村。
  阿禾旗:亦称角缠阿禾旗,辖13族。其中属今申藏乡1族,完冒乡7族,恰盖乡5族。
  沙麻隆住旗:辖8族,其中属康多乡3族,完冒乡、恰盖乡各1族。
  原属卓尼土司辖地的上迭、下迭14旗及黑番4旗于1958年分别划给迭部县与舟曲县,此处不再赘述。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思吾什旗
相关地名
口子下家人旗
相关地名
日班麻旗
相关地名
杓哇旗
相关地名
岔麻隆地吾旗
相关地名
约沙必拉旗
相关地名
土桥旗
相关地名
多麻旗
相关地名
阿禾旗
相关地名
沙麻隆住旗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十六掌尕
相关专题
朱札七旗部落
相关专题
车巴部落
相关专题
录竹部落
相关专题
术布部落
相关专题
大峪沟部落
相关专题
老噢什部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