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汉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0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汉族
分类号: D633
页数: 2
页码: 166-167
摘要: 汉族在境内拓殖是从秦汉开始的。当时曾于此置临洮县及洮阳城。自此,部分源于戎的汉族便在这里与羌人杂居,生息繁衍,历代虽设州置县,变化无常,但羌、汉代代和睦相处。全县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32180人,占全县总人口36.88%。
关键词: 卓尼县 汉族

内容

汉族在境内拓殖是从秦汉开始的。当时曾于此置临洮县及洮阳城。自此,部分源于戎的汉族便在这里与羌人杂居,生息繁衍,历代虽设州置县,变化无常,但羌、汉代代和睦相处。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的占领,大部分汉民随建置迁徙内地,小部分被当地少数民族所同化。明洪武时期,朱元璋为了边陲地区的社会稳定,解决军需粮秣的供应,实行“寓兵于农”的军屯和民屯政策,将大量应天府(今南京)和凤阳、定远(安徽)等地的居民迁入洮岷一带地区作“屯民”,并将部分囚犯发配于此服役。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将军沐英率部讨番。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番部落联合反明,沐英率部征伐,移兵于洮州,将率部士兵分驻各地屯垦,拓殖耕耘,积贮军粮,这些屯兵遂成为洮州地区汉族的一部分。
  卓尼在土司统治时期,境内土地属土司所有,一批从外地迁来卓尼的定居户(俗称“尕房子”)没有林权和土地权,为了生存,租种土司老佃户田地,习惯称作“吃田地”。这部分外来户大多数是汉族,是因逃荒、逃壮丁、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徙来的。特别是(1928年)西北河湟事变时,从临夏、和政等地迁徙流落在境内定居的汉民很多,几乎遍及全县各个乡(镇)。
  全县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32180人,占全县总人口36.88%。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的部分村寨中。各乡分布的汉族人口数如下:柳林镇5275人,纳浪乡4379人,木耳乡3983人,大族乡1792人,卡车乡1041人,扎古录乡1324人,刀告乡5人,尼巴乡4人,完冒乡55人,阿子滩乡495人,申藏乡3040人,恰盖乡101人,康多乡177人,杓哇乡663人,柏林乡2656人,藏巴哇乡1500人,洮砚乡3687人。
  二、语言文字
  境内汉族使用汉藏语系汉语支北方方言中的洮州话。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杂居,形成经济、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大融合。构成了众多的土语群和方言群。许多读音近似于普通语,但在声调使用上有很大区别。另外,境内汉族中因掺杂着不少南京应天府、安徽凤阳及山西诸地的移民,其方言结构又发生了微妙变化。在北方方言的基本框架中,亦混杂不少吴方言词汇。很多语音也遗存吴方言和陕西方言发音特征,使此地方言更具地方特色。
  三、宗教信仰
  当地汉族因与藏族杂居而受其影响,信仰以佛教为主的多神教,极个别者信奉道教,这些道教徒们多为民国时从临夏等地迁来的汉民。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