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023 条 1149 / 1335
17221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民俗
新谷登场,择吉以鸡、肉、豆腐、新米饭等置门外、田头、中堂,祭谢天、地神及祖先。
17222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民俗
出发狩猎前,拜谢猎仙师(猎神),狩猎归,以猎物为供品,再祭。
17223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民俗
旧时穿麻布,民国后,男以青、蓝土布为料,大襟短衫,下穿长裤。妇女布料同,大襟短衫,衫长过膝,襟边、右衣襟镶以1~3条彩色花边,腰系宽花带,裤至膝下。男女膝下均裹以蓝布。女的常时不穿裙,学师传师时做过王母娘的死后穿红裙。20世纪6()年代后,...
17224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民俗
男称“郎冠衫”,颜色有深蓝、月白蓝。女称“龙冠衫”,颜色有青、蓝。喜庆衣只有逢年过节、喜庆、走亲访友时穿。
17225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民俗
传师的人传师时穿紫青礼服,叫“乌蓝”,被传师的人穿大红礼服,叫“赤衫”。
17226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用大米和番薯丝放在锅中煮涨后,捞出来放在饭甑内蒸熟,称为番薯丝饭,也称番菇丝饭。现均食纯大米的白米饭,番薯丝饭反被视为稀物。
17227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畲区的粮食作物以稻谷、番薯为主,麦子较少,所以在食品制作上多在大米、番薯上下功夫。番薯除了直接煮熟吃,主要是创成丝、洗淀粉,晒干,放在仓或桶内储藏供备用。番薯淀粉用蒸糕的方法蒸熟,凉硬刨成丝,是畲族的家常菜。
17228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番薯挖回储藏一个来月,等糖化后,煮熟切条晒成半干,用饭甑蒸熟,再晒成八成干,可长期存放,味甜易嚼,作出门干粮与小孩零食。番薯生切片放入滚水中煮半熟,捞出晒干,用黄砂或铁砂炒制;有的人家把生番薯片或丝用油炸松,味道更香甜,也称番薯片。孩子大人...
17229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即玉米饭。玉米当地称苞萝。以玉米为原料,主要是磨粉粥糊或做饼吃,是种山者主食。也有人家磨成粗粉拌大米蒸饭。平时多连棒煮熟啃吃,打猎者和小孩会连壳放在火堆内煨熟再去壳明火烤焦啃吃。
17230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即年糕,畲语叫过年侏或米傑。现在普遍用粳米粉或加少量糯米粉揉成团蒸熟,搓成形或放进年糕机挤出来即成,也称白。畲村做的一种叫“黄”的年糕,选用几种灌木烧成灰,再用开水泡出碱水,用来浸粳米,再放进饭甑中蒸透,然后倒入石臼中舂成团,搓出做成一二斤...
17231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许多畲民在立夏日,也学汉族烧立夏羹吃。把釉粉或粳米粉,加以笋粒、豌豆、腊肉煮成糊,味道鲜美。用米作主要原料的,则称“立夏饭” 。
17232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也称麻楼、楼耙。畲家常在春节、尝新米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以及做生日、请人背树建房、吃继承田酒等时炊制。糯米浸涨后,用饭甑蒸熟,放在石臼或踏礁中舂成糯米团,再倒入团栾扯成或搓出做成月饼大小,表面敷糖拌芝麻粉,趁热吃,香甜细腻可口。...
17233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也有称清明果、青课、蓬馅,畲民称“狗耳'课”或“狗耳饼”。清明节,浙南地区畲、汉农家都做蓬馅吃。开春后,采回茵叶,浙南各县汉语方言叫“蓬”,做成蓬点心,故名蓬馅。畲语把这种茵叶叫“狗耳”,所以畲民称“狗耳慄”清明节前几天将蓬晒干捣细,拌入七...
17234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畲语别称牯角或裹饼。端午节、春节制做,有馅粽、灰汁粽等做法,与汉农家包粽子方法相同。畲民上山干活或出远门,常包粽子作干粮。旧时,新年正月也有以粽子作亲戚的“回篮” 。
17235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 类型: 美食
旧时,畲民在农历三月三这天用一种小灌木(稔树,畲语称乌枝,景宁方言称山馒头,云和方言称从芒碎,下霜后其果如黑豆味甜可食)的嫩叶捣碎取汁煎汤,浸糯米或粳米,煮熟后米饭色黑,故名乌饭。还有加入柿叶、枫叶汁添香润色,使之多味而更加乌黑亮泽。吃乌饭...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