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3143 / 3354
47131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过春节时用糯米掺籼米浸泡十几小时,磨浆、滤干再用红糖拌制,有的嵌肥猪肉条等蒸熟,称年糕。还的还拌置野生的曲曲干。祝寿迁移也送这种糕,称实糕。名称不同,制作一样。
47132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俗称水糕。籼米磨浆,蒸熟一层加一层,共约八九层,每一笼用米2.5公斤。此糕不能长时间存放。 粉干 籼米碾浆压制成线条状,煮熟晒干,食时可煮可炒。
47133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籼米碾浆压制成线条状,煮熟晒干,食时可煮可炒。
47134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用糯米氽熟,拌白糖,盛于碗内,碗底铺有猪网油、红枣、莲子、花生仁、瓜子仁、桂花等,蒸烂后,反扣在另一个碗上。喜庆酒席上均有用。
47135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俗称清明果,在清明节制作,采集野生曲曲草,打烂,同滤干的糯米浆拌匀,包馅,类似水饺形状。 此外,还有蛋糕、粽子、锅边糊、冬至丸、泡糕、盒子糕、碗糕、沓馃、油炸麻糍、扁食(馄饨)、核桃糕等。解放后,面粉类的大饼、水饺、馒头盛行。
47136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有燕球(又名龙须燕)、燕扁食两种,用燕丝或燕皮包以肉馅氽熟,是浦城宴客不能缺少的头碗菜,谓之“头碗燕丸”。
47137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将蛋打烂,灌入猪肠,放入冷水中,用文火煮熟,切成饼状,再拌佐料煮汤。
47138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豆腐打烂,裹以猪肉丁放在面粉上,滚成橄榄形,高温汤锅内氽熟,加上调料、汤汁,即可食用。
47139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用小刀从黄鳝背部剖开,除去骨头和内脏,然后切成小片,放在烧红的铁锅里下油炒熟。
47140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田螺放在清水中漂,让它吐出泥粉,夹去螺的后部,以油、盐、酒、辣椒作佐料炒熟,食时一吸即出。
47141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泥鳅捞到锅上,加上猪油、酒、酱油等佐料,用文火焖死,再放芋头或豆腐,加桂叶为香料。
47142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将蛋拌地瓜粉搅匀,放在热锅上薄薄摊开烤熟,即为蛋皮。然后切成长条包瘦肉馅,名为“蛋皮燕丸”。
47143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清末、民国期间,衣料贫富殊异,富人多用绸缎、绢、纱、皮,贫苦人多用土布。衣式,男性春冬用大襟,夏秋衫用对襟;女性四季皆用大襟。富者、文人穿长衫,外加马褂;劳动人民秋冬多着短袄、长裤。男女均为兜腰便裤。妇女围裙头有嵌红色或绿花,表示已订婚或有...
47144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清末民初,春、夏、秋皆自制线缝布鞋,雨天穿加钉木屐鞋,劳动时穿草鞋。冬天,老年人穿圆头棉鞋,俗称“双梁鞋”。妇女裹脚以“三寸金莲”为美,穿绣花鞋。民国19年后,开始盛行橡胶鞋,富户之家中青年妇女穿高跟鞋。1949年后,草鞋逐渐减少,多数穿橡...
47145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清末民初,老年人戴风帽(畚斗帽),中、青年戴棉纱帽、猴狲帽,文人、富户戴瓜皮帽,结婚戴礼帽。老年妇女头包嵌珠的边子,小孩戴狗头帽。1949年后,男性喜戴鸭舌式的呢子帽、咔叽帽,小孩喜戴海军帽。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