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082 条
2022年
108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082 条
其他
112条
动物
58条
土地资源
28条
工业产品
12条
景物
1条
植物
43条
民俗
384条
玄学宗教
30条
疾病
33条
矿产
22条
粮食
12条
美食
50条
艺术
32条
药物
1条
蔬菜
1条
谚语
6条

颗粒列表

共 1082 条 14 / 7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9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门上挂标志。男为弓箭,女小筐上悬红条,以示禁忌。并向娘家报喜,娘家的父母或亲属即带上鸡蛋、挂面、红糖等来看望母婴。3天后给婴儿洗澡、叫“洗三”(也有7天才洗)。在祖宗神位前献上供品,水盆里丢上红枣、铜元和洗涤药料,叫“添盆”。洗后由外翁、外...
19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婴儿长到30天,在先祖牌位前焚香、献供、请老人命乳名,吃满月饭。给孩子剃头(男女都剃),把胎发团成毛球,做成“记心”缝在内衣背后,长期佩带。有的还戴上银锁,祝孩子“长命百岁”。如多次流产或孩子夭折,由娘家打一“铁桩”,钉在炕角用毛绳子将孩子...
19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孩子长到106天,请一位妇女将孩子抱上到邻家“化锁”,挨户要一束线(各色都行),有的还给钱给物。回来请老人用三枚铜钱编结成线项锁,名叫“百家锁”。然后由祖辈焚香祝福,给孩子挂上,有的还请干爹同日穿衣戴锁。孩子有病,向邻居各家要碎布(叫化布)...
19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即第一个生日,在桌子上摆好文具、餐具、鞭子等,让孩子任意挑拿,有预卜前程之意。
20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幼儿多病或父母钟爱,领至寺庙,“舍身出家”,祈求某一神佛佑护。到10余岁,复备供品祭祀神佛,并以牛犊或羊只在寺院放生,请老人剃头,名曰赎身,以示“还俗”。
20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白面用盐水加少许醋和好,反复搋揉,抹清油饬成剂子,约一时许即可下锅。悬空搓成的细圆条叫“鸡肠子”,捏扁抽长者叫“捋(lǚ)面”,或“拉条子”。佐以醋、蒜、辣椒,入口腻润滑溜。于招待客人或远行、喜事时食用,有“顺顺溜溜”的取意,现已成了家常便...
20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用碱水拌和青稞面(不能加盐),在案板上搓成毛衣针状细长条,煮食时拌醋、辣、蒜、芥末等。清凉挺滑,浇上蘑菇汤,尤为鲜美。
20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青稞碾去皮,磨成粒状,叫“〓子”,煮成粥,糁上白面或青稞面,佐以醋、辣、蒜等调味品,为农村冬季主要早饭。
20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把发酵施碱的白面或青稞面做成饼,贴于锅边。锅底加水,连蒸带烙而成,食时底脆面柔。
20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白面和好擀薄,抹清油,撒上葱花及少许椒盐,卷起切成一指宽的小卷。在羊肉焖熟时一个个捏松下锅,以利渗汁透气。焖熟食用,面香胜似肉香,也用鸡肉制做。
20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在水浸榆钱、毛儿刺花、嫩苜蓿芽、葫芦花或煮软的黄葑里拌上面粉,蒸熟;炝油,撒盐末食用。或清香,或甜嫩,小儿尤为喜食。
20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将籽粒饱满的青稞穗蒸熟,揉去芒壳,在小石磨上磨成细条,炝油,撒盐、拌蒜泥,食时软润爽口。饥荒年景,青黄不接时用碾〓煮粥度荒。
20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白面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淀粉,将剩下面筋(混合蛋白质)烙熟切片晒干,食时泡软荤炒。旧时寒家嫁娶,多以此待客。
20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白面蒸的大馒头,直径25至30厘米,厚约10余厘米,由抹油并撒上红曲、香豆叶、姜黄等粉末的面饼10余层叠积而成。上覆面饼须掐边成纹,饰以红绿花点。切开食用,色味俱佳,是探望亲友的礼品,每份必须一对。
21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大皮袄俗名“老羊皮袄”,用绵羊或山羊皮缝制,大襟掩于右腋下,斜领,长及胫。一般不附布面,外出时昼穿夜盖,可御严寒。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