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泰安市” 相关
共 1994 条 26 / 133
376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开始兴建塘坝,此后塘坝逐年增多。至1984年全市共有1054座,总库容4780万立方米。由于许多塘坝规划不妥,蓄水不足,加之灌渠不畅,灌溉面积仅1400亩。
377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下港、麻塔区曾兴建部分小型引河灌溉工程,此后该项工程有较大发展。至1970年达533处,灌溉农田10万亩左右。
378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10月,邱家店区在颜张建青年扬水站,灌溉面积2000亩。
379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万米洞又称东水西调工程。1969年1月动工兴建,先由道朗公社组织施工。
380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76年,泰山公社三里庄大队首次试用固定式喷灌设备。1984年,全市共安装454套,灌溉面积1.3万亩。
381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9年9月,建成灌溉万亩良田的刘家庄水库灌区,干支渠10公里,其中防渗渠4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
382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在80年代初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过 程中,水利部门根据水资源调查情况,划分了 5个灌溉区域。
383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涝洼地大片者有石汶洼、施庄洼、大 坡洼、羊楼洼、临汶洼、良庄洼,小片洼地各办 事处均有,总面积为15.15万亩,每遇大雨便 形成涝灾。
384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涝洼地大片者有石汶洼、施庄洼、大坡洼、羊楼洼、临汶洼、良庄洼,小片洼地各办事处均有,总面积为15.15万亩,每遇大雨便形成涝灾。
385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农民在自己土地上修筑零星梯 田、地堰,栽种少量树株,对控制水土流失起 到一定作用。
386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传统的养殖业以农户自养禽畜为主。民国时期,鸡和茧的数量在省内占重要位次。
387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33年,全县养牛户1.57万余户,养牛1. 8万多头,外销0. 55万头。后以发展 黄牛为主,1936年发展到5. 26万头。
388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33年,全县养牛户1.57万余户,养牛1. 8万多头,外销0. 55万头。后以发展 黄牛为主,1936年发展到5. 26万头。
389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各村有专门饲养种牛、种驴、种猪、种羊的农户,为当地牲畜进行配种,收取一定费用。1957年3月,政府开始对牲畜繁殖重点试行人工授精,7月份在良庄区建立配种站。
390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饲草境内饲草向以作物秸杆、树叶、野草为主。农业合作化后,集体饲养的畜禽所需饲草由集体储备,饲养户所需部分由饲养户自备。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