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1933年,全县养牛户1.57万余户,养牛1.8万多头,外销0.55万头。后以发展黄牛为主,1936年发展到5.26万头。抗日战争爆发后,养牛减少。建国后,政府执行保护耕牛的政策,养牛业恢复较快1954年达4.39万头,1970年为5万头。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养牛量逐年减少。1975
第一章畜禽饲养年减至4.15万头,1980年为3.81万头,1984年仅有2.29万头。
役牛:清末至民国时期,主要饲养本地土种役用牛。母牛一般年产1犊,终生产10?14犊,耐粗饲,采食性好,抗病力和适应性较强,适于山丘地区劳役。50年代中期引进南阳牛及鲁西黄牛。60年代引进秦川牛,与本地牛杂交育出鲁本杂交牛和秦本杂交牛,其生长发育、体尺、体重和役用性能均较本地牛有明显改善。1978年后,15个公社的秦本杂交牛占总量的60%。
奶牛:境内奶牛饲养始于建国前,初由泰城灵芝街基督教堂和中胜街、东胜街回民饲养。1958年始注重饲养奶牛。1980年,县畜牧局从北京引进黑白花牛冻精颗粒,在粥店公社的上旺、下旺与当地牛杂交。至1984年,全市有奶牛250余头,主要集中在泰安市奶制品厂和凤台奶牛厂。
泰安市奶制品厂建于1958年。初期饲养奶牛甚少,经不断繁育,1965年增至60余头,平均年单产奶3000多公斤。1976年开展人工授精,从北京种公牛站引进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优良品种冻精颗粒,经杂交改良,平均年单产奶5500公斤,年泌乳期10个月。至1984年,全厂有奶牛130余头,年产奶总量为30万公斤,供泰城居民食用。
凤台奶牛场建于1973年。初期,从泰安地区乳品厂引进荷兰黑白花小奶牛7头,一年后开始繁育。1983年,从济南、北京、南京引进黑白花牛冻精颗粒进行杂交。杂交的一代母牛,年泌乳期10个月,平均年单产6500公斤。1984年,共有奶牛50头,年产奶15万公斤,主要供泰城居民食用。
肉牛:肉牛自70年代末开始繁育。1979年,县畜牧局从荷泽引进西门塔尔公牛1头,在麻塔兽医站配种。1981年,又从禹城引进利木赞牛冻精颗粒,采用当地牛作母本,在徂徕、夏张、祝阳、大汶口、满庄、省庄、良庄、粥店等地人工授精杂交牛2000余头,繁育改良肉牛1000余头。之后,徂彳来办事处利用冻精颗粒进行人工授精,肉牛改良率占50%。经不断杂交繁育,至1984年全县有肉牛1万余头。主要品种为西门塔尔、利木赞、秦川牛,这些杂交品种均表现岀杂交优势,其体尺、体重、日增重都有明显提高。
马主要用于乘骑,驮运和挽车。民国时期,主要养蒙古马(当地习称口马)。建国后,先后引进阿尔登马、苏高血马、新疆马等品种。历经杂交改良,现多为蒙古马、苏高血马、阿尔登马的杂交后裔。因马价和饲养投资高,历来养马很少,1949年全县只有83匹。建国后,大力推行配种繁殖技术,养马数量逐年增加,1959年有520匹,1969年有1011匹,1979年有2294匹。后因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体制变化,养马减少。1984年,全市仅有1483匹,主要分布在大汶口、北集坡、满庄、房村、良庄等地。
驴多为本地驴(又名毛驴),体型较小,适宜短途运输及驮运等。50年代后期引进德州驴与本地驴杂交,体尺、体重及役用性能均有明显改善。经历年杂交改良,境内驴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驴多为德州驴的“三粉”、“乌头”与本地驴的杂交后裔,体型高大,驮拉力强;中、小型驴四肢细而结实,行动灵敏。因养驴投资较骡马低、易饲养、役用方便,故饲养者较多。20年代约有2万头。后经战乱,1949年仅有1万多头。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养驴数量逐年增加,1954年有1.、3万多头。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受左倾错误的影响,群众饲养积极性受挫,至1965年仅有0.7万多头。70年代执行集体和私人饲养的政策,农民饲养积极性提高,至1979年发展到1.33万头。随着机运能力的增强,80年代初养驴开始减少,1984年只有0.72万头。
骡体力壮,耐劳性强,可乘骑、驮运、拉车,但因价格较贵,饲养要求高,故养骡较少。民国时期多为富家饲养。1922?1933年,养骡者有2000户,有骡2000多头。后因连年战争,养骡数锐减,1949年只有389头。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养骡数不断增加,1984年达1464头。
二、小家畜
猪境内农户普遍养猪。主要品种是传统的本地猪,有耐粗饲、产仔多、抗病力强、适应性能好等特点,但生长发育慢、肥育性能差。1933年养户有3.04万户,养猪13.21万头。之后,因战争、灾荒及疫病等原因,1949年下降为7.21万头。建国前后,引进莱芜猪。1954-1955年,先后引进苏白、约克夏、哈白、长白、新金、内江等猪种(1972年引进金华猪)。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猪存养量不断增加。1956年,实行“私有、私养、公助”政策,调动了群众养猪积极性,至1957年底生猪存养14.92万头。1961年起,生产队给饲养户一定数量的饲料地,并按肥猪重量和母猪产仔数量发放补助粮。1962年,实行“斤猪斤粮"补助、肥料以质论价、超交肥料奖励工分等办法。1965年后,集体养猪实行“七定”(定膘、定肥料、定繁殖、定草、定料、定防疫、定报酬)、“四奖”(繁殖奖、增膘奖、积肥奖、工龄奖)。1977年,全县15个公社、426个生产大队、4187个生产队办养猪场,同时积极扶持私养。至1979年底存养生猪达36.75万头。1979年,向国家交售生猪1头奖布票0.67米,毛重1.5公斤补助饲料粮0.5公斤。1982年,向国家交售1头生猪奖励化肥7-5公斤。这些政策推动了养猪事业的发展。之后,因粮食价格上升,猪存栏量呈下降趋势,至1984年底存养生猪32万头。
羊境内养羊历史悠久。“七七”事变前,泰山、徂徕山周围村庄养羊较多。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频繁扫荡山区,破坏了羊的生存环境。至1949年仅有3.92万只。建国后,以私养为主,至1956年底有6.13万只。后受“左"倾思想干扰,养羊政策多变,时而归公,时而禁止私养,1958年养羊量下降为3.76万只。1960年后,执行公私养并举的政策,至1962年增至9.85万只。60年代中期,因林牧矛盾,社会上刮起杀羊风,1965年底仅存养2.35万只。1978年后,以户养为主,实行“三允许”(允许社员出坡带镰、回家带草,允许圈养,允许放牧)、“三不限”(不限饲养种类、不限饲养数量、不限买卖),至1983年增至17.74万只。后因羊毛价格偏低(每公斤4元左右),羊饲养量下降,1984年存栏14.96万只。
绵羊:有本地绵羊和改良绵羊两种。本地绵羊又称山地绵羊,与蒙古羊为一个体系,为皮、毛兼用型半细毛羊,耐粗饲,抗病力强,适于山区放牧,主要分布于泰山和徂徕山区。改良绵羊系本地绵羊与引进绵羊杂交后裔。1953-1958年,相继引进考力代、新疆细毛羊、高加索、美利奴等品种,经过杂交改良,体尺和羊毛品质均有明显改善。
山羊:多为大黑山羊,次为青山羊。大黑山羊主要分布在下港、麻塔、徂徕、粥店等地,有耐粗饲、易放牧、善爬山、产绒多、绒质好、肉味鲜等优点。公成羊体重35公斤以上,母成羊体重30公斤左右。毛长而细,每只羊年均产绒279克。母羊一般1年1胎或2年3胎,每胎1?2羔,多能繁殖5年。民国时期已有出口羊皮。建国后,每年出口羊皮3?9万张。1977年,国家确定本县为山羊皮出口基地。1978年,县定下港、麻塔、徂徕、良庄、道朗公社为青山羊基地。1982年,省科委将麻塔办事处辖区列为山区建设开发科研基地之一。
奶羊:境内奶羊多为莎能奶羊和崂山奶羊的杂交种,均系引进品种。莎能奶羊公成羊体重70?90公斤,母成羊体重50?60公斤,一个泌乳期产奶400公斤左右。崂山奶羊母成羊体重约45公斤左右,日产奶约1.5公斤。
牲畜年末存栏量统计表
单位:万头(只)三、家禽
鸡民国时期,境内养鸡极为普遍,农户均喂三五只至十几只,品种为本地鸡,多系散养,少数圈养。1933年全县养鸡209.55万只,居全省首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农村经济凋敝,养鸡锐减,至1949年仅有71.18万只。建国后养鸡业有所发展,1958?1960年大办公共食堂,农户家无存粮,加之“共产风”的影响,养鸡者极少。恢复社员家庭自炊后,养鸡逐渐增多,1963年存养35万只。“文化大革命”时期,社员口粮不足,加之家庭副业受限制,户养鸡仅数只,多者10数只.社员将鸡蛋换盐、火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农民群众中普遍流行“鸡腚眼是银行”的说法。60?70年代泰城居民养鸡户较多,聊补副食品匮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后,各项富民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饲养量剧增。1979年存养124.98万只。1980年开始出口鸡肉,主销日本、美国等地。各办事处先后有了养鸡专业户,仅省庄办事处的凤台村就有276户。1984年,全市存养鸡275.2万只,销售鲜蛋43万公斤。
境内养的鸡为本地鸡和引进鸡两大类。
本地鸡:有黄、黑、杂、花等色,易管理,耐粗饲,抗病力和觅食力强,但个小,产蛋少,母成鸡年产蛋130?150枚,蛋重40克左右。
引进鸡:有莱航、汶上花、济南花、九斤黄等。50年代引进莱航鸡10500只,因群众缺乏认识,未能推广。70年代再次引进莱航鸡,同时引进星杂二八八、星杂五七九等品种。莱航鸡生长150?160天即可产蛋,年产蛋200?250枚,蛋重60克,较受群众欢迎,全境均有饲养1980年又引进白洛克、罗曼等肉食鸡,生长快,宜群养,易管理。罗曼3个月即可长成,体重3.5公斤以上,全境均有饲养。
鸭主要养东平麻鸭、北京鸭。建国前后,皆为农户自养,不甚普遍,有水场地区存养较多。其食料以谷物为主,兼食鱼虾,年产蛋百枚左右。1984年粥店办事处兽医站引进500只狄高鸭试养。
鹅主要养雁鹅和五龙鹅。雁鹅又名灰鹅,为本地土种,成年鹅体重在4?5公斤,母鹅每只年产蛋40?60枚,蛋重200克左右。五龙鹅从烟台地区引进,成年鹅体重在3.5公斤左右,母鹅每只年产蛋多者可达100枚, 蛋重130克,主要分布在徂徕办事处。
四、兔貂蜂
兔民国时期,家兔数量很少。1949年存养1万只。50年代始引进新品种,有毛用型、皮肉兼用型两种。毛用兔主要是英、法系安哥拉兔,体形大,毛长7~9厘米,年产毛360克左右,有的年产毛500克。皮肉兼用兔有青紫兰、日本大耳兔、银狐兔等。青紫兰重者4公斤,母兔每胎产仔5~12只。道朗、北集坡、下港等地饲养较多。1959年开始出口兔毛,主销日本、西欧国家及香港等地。1977年泰安被省确定为兔毛生产基地。1978年开始岀口兔肉,主销日本和港澳等地。1982年达56.59万只。后因兔毛价格降低,1984年减为50万只,当年全市有兔毛生产基地21处。
貂60年代开始饲养貂,有花貂和紫貂两种。1974年从东平县引进水貂70只,由良庄公社的东方红、黄石崖和邱家店公社的前店等村饲养。之后,饲养户渐增,1976年有饲养户75户,存养3350只。1976年开始出口貂皮,当年出口1433张。1984年出口5037张。
蜂民国时期,只养本地土蜂,养户甚少。建国后,引进意大利蜂、坦桑尼亚蜂,以专业户饲养为主.1963年开始岀口槐花蜜,主销西欧国家。1979年存养1917箱。1984年存养2776箱。
第二节配种繁殖
民国时期,各村有专门饲养种牛、种驴、种猪、种羊的农户,为当地牲畜进行配种,收取~定费用。
1957年3月,政府开始对牲畜繁殖重点试行人工授精,7月份在良庄区建立配种站。1959年普遍推广人工授精。年底有适龄母畜11780头,配种10047头,占适龄母畜的85.3%;繁殖成活幼畜4510头,占适龄母畜的38%。1963年配种繁殖呈现高潮,选育当地良种畜367头,至年底有适龄母畜9890头,配种怀胎4860头,生幼畜3837头,牲畜净增长2833头。1964年,省确定泰安为大牲畜繁殖基地,确定大牲畜繁殖队270个,建公社配种站8处,配备种牛18头、良种猪45头;建大队配种站4处,配备种牛、种驴各4头;建生产队配种点46处,选留种牛46头;建19处母畜繁殖场。1971年底配牛2150头次、马3500头次、驴1123头次。1977年开始采用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取得较好效果。1980年后引进奶牛冷冻精液颗粒对当地牛配种改良。1984年,全市有配种站、点401处,有种畜627头,繁殖幼畜3600头。
第三节饲草饲料
饲草境内饲草向以作物秸杆、树叶、野草为主。饲养户使用碌碡、铡、碾、磨等工具,将饲草粉碎置于缸内加水浸泡,自然发酵,随喂随加,常备不断。建国初期,饲草由农户自备。农业合作化后,集体饲养的畜禽所需饲草由集体储备,饲养户所需部分由饲养户自备。
1956年,在境内推广制造发酵饲料及青贮饲草,仅4个区就建玉米秸青贮窖193个,青贮375万公斤。其后,政府提倡种植青草,以各种形式贮青。1975年,从江苏引进水葫芦,发动水源较充足的大队放养。1976年,全县种植青草14.83万亩,放养水葫芦33&5亩,收集青干草11628.5万公斤,干贮草5257.51万公斤,青贮599.05万公斤,贮草199.21万公斤。1979年,执行农业部《关于搞好打、贮草和青贮的通知》,全县种“两菜一瓜”(春种小白菜,夏种密植地瓜,秋种大白菜)1500亩,贮青17窖,10.35万公斤,建打浆池146个、贮草2775万公斤,采集干草、树叶6687.5万公斤,种聚合草171.7亩、苜蓿76亩、水葫芦21亩,其他草类2108亩。1984年,全市贮各种粗饲料6.5亿公斤,除自用外,尚余近50%。
精饲料以玉米为主,辅以薯类、饼类及粮食加工品的下脚料。民国至建国初期由农户自备。农业合作化后,饲养户所需精饲料为交售生猪、肉牛时,由国家返销、奖售的部分杂粮。1960年后,社员自留地、饲料地生产精饲料。集体牲畜精饲料从集体储备粮中解决。1962年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饲料粮逐年增多1984年集体留精饲料2亿公斤,为1949年的24.6倍,满足当年畜禽用粮食后仍有剩余。同时,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花生饼、豆饼、棉子饼、麸皮、豆腐渣、酒糟、酱油渣、粉渣等可充作精饲料。
配合饲料70年代,开始改变单一饲料,生产配合饲料,以粮食、饼类、麸皮、骨粉、鱼粉、具壳粉,饲料生长素、多维素、微量元素添加剂等成分配合而成。应用推广后需求量不断增加。粮食部门从1983年9月起,在泰城建小型饲料厂1处,设计产量8小时24吨。1984年10月起,先后在17处公社粮食管理所各配一套GPSJ-750型配合饲料加工设备机组,每套8小时产量5吨。至此,全市共建饲料加工厂14个,年产能力1181万公斤,其中配合饲料29万公斤;骨粉、贝壳粉厂2个,年产粉3万公斤。第四节疫病防治
民国时期,境内畜禽疫病靠民间兽医用中草药防治,但人数少,防治力量弱,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建国后,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畜牧管理队伍和兽医服务体系。1958年,市在泰城南关赵家公馆开设了兽医门诊部。次年在18个公社配备了兽医站。1963年全市兽医人员有86人。除畜牧系统干部、技术人员外,各办事处畜牧兽医站和各行政村均配备兽医员。至1984年全市有兽医人员1060人。市畜牧公司兽医院设有门诊、检疫化验、药品调剂、孵化、配种等综合服务项目。
1953年起,畜牧部门为生猪防疫注射,每年春、秋各1次。1954年牛流行性热(又名牛流感)传入境内,后曾六次大流行,兽医人员全力以赴进行防治。1955年后,对大牲畜炭疽、气肿疽、羊的布氏杆菌病等进行预防。1957年,开展集市生猪成交检疫,实行畜禽入境检疫、出境检疫及肉品检疫、检验。此后,大牲畜气肿病已被消灭。1958年,增设运输检疫。当年开设的兽医门诊至1963年共收治病畜8206头1970年起,实行合作医疗防治。1972年,县对粥店、夏张、祝阳等公社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的普查防治。次年,进行布氏杆菌疫苗接种。1977年,全县基本实现大牲畜、生猪合作防治双普及。1981年,开展畜禽技术承包业务和保险业务,实行户管喂养,兽医管技术指导、防疫灭病,对死亡畜禽进行赔偿。至1984年,全市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承包的农民达15.5万户,畜禽达35.47万头,并改春、秋防疫为常年防疫,防疫密度大大提高;羊传染胸膜肺炎已基本消灭;羊炭疽、马鼻疽、马传贫、牛结核、布氏杆菌病、狂犬病、牛羊肝片吸虫病、牛羊疥癣、破伤风、猪流感、猪肺疫、猪水肿、猪痢疾、猪水泡病、猪胃肠炎、仔猪副伤寒、马腺疫、猪气喘病、牛流行性热病等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猪瘟、猪丹毒、鸡瘟、禽霍乱、小鹅瘟、兔瘟6种病仍威胁畜禽业的发展。
猪瘟建国前时有发生,但不普遍。1956年4月下旬,泰安食品部门从外地购猪带进疫情,次年1月蔓延至8区19个乡镇,死猪5385头。不少农业合作社猪场的猪被感染,死亡率达90%以上。1957?1960年,全市(县)因该病死亡的猪在3?4%左右。全县远近闻名的上高养猪场,所养的千头猪基本死光,猪场解体。此后,经大力防疫和开展生猪检疫、肉品检疫检验,合作防治,疫病技术承包等办法,至1984年未再大面积流行,但未绝迹。
猪丹毒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因抗菌药物缺乏,猪丹毒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1953年该病在全县流行,仅对第三区调查,平均死亡率为19.4%。曾利用白砒霜治疗,有一定疗效。1956年全县发病6000头,死亡1065头,占发病的17.7%。1970年后,预防措施逐步加强,到1984年基本得到控制。
鸡瘟(鸡新城疫)建国前后长期无法控制。1957年鸡瘟流行,死鸡3万只。1966年死鸡6.49万只。70年代防疫密度由60年代的20%左右提高到70%,80年代提高到8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鸡瘟流行。
禽霍乱该病为禽类共患病,且发病急,病程短,暴发式流行,并相互传染。建国前后一直在境内流行。60年代后期得到有效控制。至1984年因该病死禽占1.2%左右。
小鹅瘟1982年始在境内流行。某些养鹅专业户自行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引进雏鹅及漂蛋,将该病毒带入。患该病后,鹅死亡率高达70?80%,有的养鹅专业户因此破产。初对该病认识不清,1984年基本确诊,采用小鹅瘟血清预防注射,控制了疫情蔓延。兔瘟1984年传入,因不经检疫随意交易和长途贩运兔毛而引起。是年大面积流行, 崅峪、徂徕、邱家店、下港、麻塔、房村等办事处流行严重,死兔1.5万多只。畜牧部门赶制兔瘟灭活疫苗15000多毫升,走乡串户登门预防,控制了蔓延。
第五节畜牧业区划
1980年10—1981年11月,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对境内畜牧业划分了4个产区。
草食家畜生产区该区包括下港、麻塔、粥店、道朗、良庄、峪公社以及泰山、祝阳、省庄、山口等公社的北部,徂徕公社的南部,山峦连绵起伏,丘壑纵横交错,地广人稀,土地瘠薄,常受风、沙、旱灾害,粮田面积少,人均占有粮食数量较少。该区生长着大量的黄草、狗尾草、白茅草等,且成林面积大,饲草丰富,是良好的放牧区,群众历来有丰富的养畜经验,适宜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家畜。该区可划分为两个大黑山羊繁育区(包括下港、麻塔、粥店3个公社)和半细毛羊繁育区(包括徂徕、良庄、崅峪、道朗4个公社)。
养猪和草食家畜并举区该区包括夏张、满庄、北集坡3个公社及粥店、良庄公社大部分,以山区为主,夹杂有小块平原,地势起伏不平,土壤以黄土为主,生产条件较好,盛产地瓜、花生,可为发展养猪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和淀粉饲料。另还有大面积的荒山草场,适宜饲养草食家畜。该区可划为青紫兰肉食兔繁育区(包括道朗和粥店公社)和长毛兔繁育区(包括徂徕、崅峪、良庄公社)。
大牲畜、养猪生产区该区包括省庄、祝阳、山口3个公社的南部,徂徕公社的北部,西住公社的南部,大汶口、范镇、邱家店公社的全部。为处平原,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是粮食高产区,盛产小麦、玉米,亩产平均400公斤以上,为饲养家畜提供充足的精饲料和作物桔杆。群众历来有养大牲畜、肥猪的习惯和经验,长毛兔和家禽的数量亦多。此区以范镇、祝阳公社为新莱芜猪的繁育区。
城郊副食生产区该区包括泰山公社及省庄、北集坡、粥店公社的部分大队,地少、人多,除大部分为蔬菜生产基地外,还盛产小麦、玉米等作物,有较多的粗饲料。泰城有关厂家年产酒糟405万公斤、酒糠225万公斤,罐头渣10万公斤;城郊有800多家豆腐作坊,年产豆腐渣72万公斤,均是养猪、养鸡、养奶牛的精饲料。该区现养有120多头奶牛。可大力发展乳蛋、肉副食生产,以供泰城居民之需。
附记:畜牧兽医先进单位——大汶□畜牧兽医站
该站建于1955年,当时只有7人,3间房屋,资金不足千元。至1975年,发展成为具有兽医门诊、配种、孵化、蹄铁、药品、饲料6个项目的综合性服务单位,有职工34人,固定资产55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年收入34.8万元,纯盈利5.1万元。下设7个管理分站,每年定期对畜禽进行两次普遍防疫,并开展集市防疫工作。
该站从1970年始,先后引进种畜500头,兔300只,配种繁殖大牲畜5500头,孵化禽35万只,鸡良种率达60%,大牲畜良种率达70%。1982年兴建配合饲料加工厂,实行免费运输,送货上门。至1984年共出售配合饲料近250万公斤。1978?1984年,该站辖区生猪防疫密度由70%提高到95%,死亡率显著下降;鸡防疫密度由50%提高到85%;平均每年防疫生猪、大牲畜12万头,集市肉品检疫7300头份,治疗畜禽20万头(只),基本消灭和控制了当地危害严重的畜禽传染病。
1970年后,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万多人次到该站参观学习。1975年后,受到国家农委、经委、科委、农业物业部、林业部及省、市领导机关表彰11次。198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公社兽医站。1983年联合国开发银行及瑞士、朝鲜等国家代表团到该站参观。1984年获全国“农林牧科技推广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