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拜城县” 相关
共 610 条 14 / 41
196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一)驮运 拜城多山路,故崎岖。历来运输多用驴、马、骆驼驮运。一头驴驮50公斤左右,一人可赶20~50头驴。骆驼用于长途运输,每峰驮运150~200公斤。
197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一)公路养护 民国31年(1942),成立库车二等公路段,时有12人,直属新疆省公路总局领导,负责库车、拜城、轮台3县公路的养护管理。
198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朝中期,拜城县设驿站5处:拜城、盐水沟、河色尔、黑米子地、滴水。每站设邮差2人,大车1辆、马2匹。清宣统元年(1909),库车邮局在拜城县设邮寄代办所。民国36年(1947)2月,拜城改设邮局,后为四等邮局,直属省邮管局辖。
199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前,拜城县邮电局租用民房,只有1个日戳和1个油黑盘。1954年初,有1辆自行车和一自制简陋分信格。1966年,有自行车9辆,役畜8头。
200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拜城县电报业务起步较晚,1955年配备2部15W的小型电台,当年7月与阿克苏办理电报业务。1960年下半年开办维文电报,1970年起用有线电报。1975年,新增55型电传打字机1部,开通拜—阿电传电路。
201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粮油运输靠人力和畜力车(马车、骡车、驴车、骆驼车)。民国34年(1945)县政府拟订运粮办法,主要内容是:(1)城内脚户由转运公司负责征雇,民脚由乡镇负责征雇。(2)转运公司与各区长商定每月应送粮食数目,分配后各自遣人运送,当月运...
202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一)调出 拜城县由于昼夜温差较大,粮油作物等口感优良,很受县外人士的青睐。县调出品种有小麦、油品或油料、豆类(黄豆、豌豆)、杂粮。油品、豆类主要调往乌鲁木齐、哈密、马兰军事基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各县市。拜城县油品还曾销往昌吉...
203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拜城……唐为阿悉言城,其城周一里三分”。明朝时谓之“拜”。光绪八年(1882)设县,县治在今拜城镇。
204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7年县人民政府编制《拜城县县城总体规划》。
205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小学设初中班2个,招收学生90名,教职工18名,以维吾尔语教学。1960年招收高中班。1963年增设汉语初中班。1970年7月,汉语初中班从拜城县中学分出后与拜城县第二小学合并建拜城县第二中学。原拜城县中学改名为拜城县第一中学。1...
206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9年9月地区师范学校委托拜城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学制三年。师范班设于县教师进修学校内。开设英语、语文、政治、音乐、体育及教育心理学等课。学生47名。所需经费由地区文教处和县文教局承担。1982年6月学生毕业后,英语师范班停办。
207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6年县气象站成立,位于拜城县以东2.5千米处,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208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6年1月组建拜城地震台,距县城40千米,使用473汾向熏烟地震仪,。1981年8月8日,更换为573地震仪。1984年1月,在县城内投入CDM—3型遥测地震仪。放大倍数为10万倍。
209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4年(1935),拜城县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简称维文会)成立,设有教育、宣传和文艺等部门,行使文化、教育行政职责。第一任会长毛拉沙吾提•阿吉。
210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4~1995年编写的资料有“拜城县自然地理概况”、“拜城县油菜丰产经验”、“拜城县解放后大事记”、“拜城县历届党代会简介”、“拜城县历届人代会简介”、“拜城县各种基础数字汇编”、“机构改革后县6套班子领导干部配备一览表”、“机构改革后...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