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临洮县” 相关
共 3161 条 189 / 211
2821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招亲:孝子弟兄多并且家庭条件好的,要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大招亲”,届时亡人的女儿、女婿、侄女、侄婿则要在头一天前来参加招亲。招亲一般在晚1:举行,仪式大致分"招亡灵”、“渡桥”、"撒食”、"转城”几部分。"招亡灵”即由阴阳、喇嘛诵经做道...
2822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吊亡:送殡当日上午10时至12时,被安排迎客和接客的人要在大门口迎接前来吊亡的亲戚故交,亲戚朋友前来吊亡时,在大门口礼桌上搭礼金,然后迎客的向院内喊一声“x碗饭”,里面的人应一声“便意”,鸣炮的人燃放鞭炮,接客的人将客人送来的花圈、花篮、香...
2823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祭奠:祭奠是丧葬仪式的中心内容。祭奠从出殡前一天下午开始叫做晚奠,出殡当天有早奠和午奠。奠前由执事准备好以下祭品(俗称茶酒撰):献鸡一只、米饭两碗(上插纸制花伞)、献饭四碗、肉一盘、果品一盘、糕点一盘、羹汤两碗、盏碟2个、汤匙2个、筷子2双...
2824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入殓:入殓又称入棺,即将亡人的尸体入棺。临洮民间棺材的类型和规格有很多讲究,一般档次的多为松木材料,形状多为“一部书”,画成“大五彩”(颜色花哨,图案没有太多讲究)即可;中档的有“松木棺材柏木档”,画工比一般档次的稍微讲究一点;高档的有“三...
2825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遣奠:灵枢出发前要举行遣奠仪式,把棺木抬到院子里,在灵枢前设一香案,孝男捧遗像面向灵柩跪,主要仪程为:燃烛敬烛,燃香敬香,化彩,供牲等,礼宾读遣奠祝文,再奠牲、奠酒、化纸、三叩首。遣奠的时候,由庄子上帮忙的人把灵堂地上的草扫干净,全部倒在大...
2826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出殡:出殡即送葬。大孝子头顶“孝子盆”(化纸盆)在灵柩前躬身而行,孝孙持"引魂幡”前导,其他孝子怀抱遗像、灵位牌,抓“引魂鸡”,众人抬棺出大门,一路上吹响奏哀乐,直达坟地。所有的纸火除了留一个收土用的花圈外,全部要打到坟地。出殡的路上若遇水...
2827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入穴:入穴即在阴阳选定的吉时下葬。下葬前,挖坟的“土匠”要在墓穴中少量留一此土,请“姑父"(亡人的女婿及侄婿)验收墓穴,"姑父”们要往墓穴中扔数元至数十元钱,土匠拾起钱后才把留下的土铲出来。吉时(城区一般下午3时,乡间下午4至5时)一到,众...
2828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收土、念百天:葬后第三日早,孝男率孝眷前往坟墓前上香点烛、献酒供牲、焚纸跪拜,孝男孝女抓住一条白布带的两头,象征性地用白布带将坟堆上的土往起收拢一下。到了第一百天,还要请阴阳来给亡人念经超度一番,称为"念百天"。
2829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留分头:盛行于解放前至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是青年和儿童所留的发型,即将脑后及两边的头发剃掉,留下中间靠前的一块圆形,叫分头。分头的发型中又分为几种,一种是“娃娃头”,把周围的头发剃掉,留下中间很少的一坨圆形就可以,给小孩子剃头时一般留这...
2830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扎角(音ge)毛:即扎辫子。旧时临洮民间女孩子很少有留短发或披肩发的,一般到六七岁都要扎辫子,将头发分成三股,交替编织后,用头绳扎住辫梢。扎辫子多为左右两条,也有扎一条辫子的。
2831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留鸭子毛:鸭子毛即刘海,年轻姑娘在扎辫子时,将额头上的少量头发从额梳下来,与眉毛的位置剪齐即可。
2832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绾纂纂:旧时已婚女人一般不再扎角毛,而是将头发绡起来盘在脑后,再用簪子簪住即可。
2833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染指甲:旧时女人们把凤仙花(俗称“海娜花”)的花瓣瓣捣碎,再和上白矶敷在指甲上,用葵花的大叶子将指甲包裹起来,外面用塑料纸包一层,然后再用棉布或毛巾在最外层包裹并扎紧,经过一整夜的浸润,第二天剥掉这些包裹,手指甲上就成漂亮的橘红色了。
2834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戴眼镜:旧时有钱的成年男人将戴眼镜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临洮民间有专门用手工制作眼镜的匠人,用透明石料磨制成圆形的镜片,眼镜腿以银子或铜居多。旧时戴眼镜实用价值不大,戴眼镜和骑走马主要是体现男人的风度。
2835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镶金牙:旧时男人喜欢在一颗或两颗上门牙包一层金黄色或白色的金片(也有用铜片代替的),和戴眼镜一样是一种装饰,因此临洮民间有“戴眼镜的满天照,镶金牙的哈哈笑” 之说。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