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106
专题名称: 入殓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06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入殓:入殓又称入棺,即将亡人的尸体入棺。临洮民间棺材的类型和规格有很多讲究,一般档次的多为松木材料,形状多为“一部书”,画成“大五彩”(颜色花哨,图案没有太多讲究)即可;中档的有“松木棺材柏木档”,画工比一般档次的稍微讲究一点;高档的有“三套材”、"八出头”、“柏木十摞”等,材料以柏木制作,所画的图案有“前蟒后鹤"、“前龙后蟒”、“五蝠捧寿”、“十二贤孝”等,并饰以“栖凤磊砂”,所谓"柄凤磊砂”即画的时候先用专门的工具将石膏泥挤在棺木板子上,形成凸起的线条图案,然后用石色染色,色调多为"三蓝”(即深蓝、中蓝、浅蓝)。煞土坊与底座围有"暗八仙”雕花板子,棺木盖子一般刷成黑色,留七个圆形,代表北斗七星。入殓时要用布单将门窗遮住以避光,除了孝子和帮忙的相邻外,谢绝其他人进入灵堂。将大孝子的褥子铺在下面,将女儿的褥子盖在上面,有俗语日“儿铺呢,女盖呢,孙子女孩受盖呢”。也有将亡人生前喜爱之物,如烟袋、眼镜、小饰物等装入棺内的。入殓完毕后,先请娘家(或外家)与遗体告别,入室绕棺一周,退出;再叫孝男孝眷与遗体告别,入室绕棺一周,期间忌讳动哭声,然后木匠盖棺用木卯钉牢(一般忌用铁钉),将棺材头朝室门抬顺。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临洮民俗》

民俗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它几百年来在民间自生自灭,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现象。在挖掘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抢救这些民俗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年代久远已经消失殆尽的民俗无法去实地调查,有些已经永远消失在岁月深处而无法抢救,我们只能尽最大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绝大部分记录还原,尽管如此,有些内容还是无法完整地再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