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5013 条 131 / 1001
1951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涝灾主要由于暴雨集中和大量降雨而形成。区内暴雨年内最早的出现于4月上旬,一般始于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晚结束于11月份。暴雨出现往往表现强度大,历时短。1970年单县贾楼村,一小时降雨121毫米;1975年郓城县玉皇庙乡6小时降雨208.6...
1952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小麦病虫害小麦锈病:锈病是区内小麦的主要病害。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中期,以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195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地处华北震区南部,属地震频发区。自公元76年(汉建初元年)至1985年,全区有史可查的3.3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39次,其中大于5.0级的地震8次,破坏最大的为1937年8月1日发生的7.0级地震。
1954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74年3月,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始设环境保护办公室,隶属于计划办公室。1978年7月,改为菏泽地区行署环境保护办公室。1984年5月,下设3科、1站(环境监测中心站)。
1955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的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其次为医疗废水和生活废水。198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087.98万吨,万元产值排放量为137.18吨。造纸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是区内主要污染行业。1985年,这四类行业累计污染负荷比为...
1956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自然降水和引黄客水,其特点是: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流失量大,利用率低。区内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对全区河流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的河流主要有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和万福河。
1957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对废水污染的治理始于1976年,治理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至1980年,山东省环保局投资给菏泽地区治理资金199万元,1980年,实行征收超标排污费,污染源的治理资金坚持自筹和环保补助相结合的原则。
1958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处黄河下游,属黄河冲积平原,水土流失严重。1984年全区开展水土保持普査、区划和规划工作。据普查,全区共有风沙面积730.95万亩,占总面积的38%,其中一级流失(微度)面积为127.33万亩,二级流失(轻度)面积为115.38万亩...
1959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汉末至清初由于朝代更迭,隶属频变,社会时兴时乱,经济时兴时衰,区内人口总量无从査考。至清代中期,仅查到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数字,境内总人口256.4万人。菏泽地区1949—1985年人口发展及人口密度统计表口分布亦有明显变化。19...
1960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汉末至清初由于朝代更迭,隶属频变,社会时兴时乱,经济时兴时衰,区内人口总量无从査考。至清代中期,仅查到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数字,境内总人口256.4万人。
1961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汉末至清初由于朝代更迭,隶属频变,社会时兴时乱,经济时兴时衰,区内人口总量无从査考。至清代中期,仅查到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数字,境内总人口256.4万人。
1962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人口较为稠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分布亦有明显变化。1949年,区内人口密度为362人/平方公里。1970年为456人/平方公里。
196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査统计,全区共有15-64岁的妇女2107766人,活产子女5411222人,存活子女4915870人,存活子女数占活产子女数的90.85%。
1964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基本上系汉族聚居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査时,全区总人口5129164人,其中汉族5098959人,占总人口的99.41%;少数民族30205人,占总人口的0.59%.在少数民族当中,以回族居多,共30090人,满族38人,...
1965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基本上系汉族聚居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査时,全区总人口5129164人,其中汉族5098959人,占总人口的99.41%;少数民族30205人,占总人口的0.59%.在少数民族当中,以回族居多,共30090人,满族38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