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50 条 105 / 670
1561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丝绸之路"一词,是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19世纪70年代,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以后,中外学者把古代丝绸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
1562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唐朝时,居于青海的吐谷浑国开始强大起来。吐谷浑原为鲜卑族慕容部,西晋时居于辽东,游牧于长白山下。酋长涉归有子名叫吐谷浑,率部1700余户西迁,曾牧马洮河之滨,后占领洮河西边的枹罕(今临夏),其后代征服青海东边的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唐时已羌化...
1563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临洮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争战、融合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进入洮河流域。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的骚扰。玄宗时,哥...
1564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花儿”是广泛流传在西北农村,为汉、回、东乡、撒拉等族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共同喜爱,并用汉语自编自唱的山歌。因传唱地域、曲调和方式的不同,又分作"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派别。“花儿”在临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记录整理的传统“花儿”...
1565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拉扎节"盛行于临洮南部的南屏、衙下以及相邻的渭源、康乐一带。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始,一直到十月初一,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按各自约定俗成的日子,欢度"拉扎节”,盛况不亚于过春节。
1566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除“拉扎节”之外,临洮还有声势浩大的迎接"八位官神"的迎神赛会活动,规模最大的当属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泰山庙会和五月端阳河神同迎八位官神的庙会。清代著名诗人吴镇在《我忆临洮好》中说“剧怜三月后,赛社日纷纷”,便是这一民俗盛会的写照。庙会是当地群...
1567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临洮民间绘画名播陇上,以油漆家具最为驰名,民间家用木器箱、柜、桌等,都画着描金装饰画,以传统戏、花卉、二十四孝等为内容,由民间工匠绘制。临洮乡间还盛行画棺木,画师以松、鹤、鹿、百寿图、前蟒后鹤、二十四孝、八仙等为题材,按死者身份绘画。
1568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在临洮民间,特别是南部山区,流传着数以百计的民间故事和风物传说。无论你走到哪一个村庄和院落,随便哪一位老人都会给你讲几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1569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在临洮县南屏镇洮河南岸的腰路山半坡上,有一座40多米宽、60多米高的小石山,犹如平地窜出一株巨大的石笋,沐浴着洮河母乳,拔地成长,有人称作春笋石;又像天神倒在这里的一背篼石土,古称大禹石;也像一块造酒用的曲子放在了山坡上,当地群众又形象地称...
1570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站在岳麓山上向北望去,在距临洮县城北约5公里的洮河西岸有一座山。晨光中,山的阴影酷似一个圆形的太极图,而一到下午太阳偏西时,又变成了一个反方向的太极图。
1571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洮河北流,一泻千里。令人惊异的是,在数九寒天,别的河流已经结冰封冻了,洮河里却流淌着一簇簇、一串串浑圆晶莹、玲珑剔透的冰珠。这便是堪称天下一绝的"洗水流珠"。
1572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在临洮县衙下集镇的西南边,有一条神奇峻秀的山谷,它便是闻名遐迩的貂崖沟,传说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出生地。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有关貂蝉的传说。
1573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海巅峡位于临洮县城南30多公里处,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洮河由此进入临洮境内。关于海巅峡,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1574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在临洮县城南十多公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玉井峰,这里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是明代临洮著名道士王仲珂的修行之所。
1575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 类型: 正文
在玉井峰下,有一眼清亮碧澈的泉水,叫"唐泉”。相传,当年大唐高僧玄奘和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过玉井峰时,正是赤日炎炎的夏天。师徒四人走得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正愁无处饮水歇息,忽见道旁山崖上有一片水痕,湿漉漉地渗出岩缝。孙悟空便用金箍棒在水痕...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