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和“花儿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555
颗粒名称: “花儿”和“花儿会”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花儿”是广泛流传在西北农村,为汉、回、东乡、撒拉等族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共同喜爱,并用汉语自编自唱的山歌。因传唱地域、曲调和方式的不同,又分作"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派别。“花儿”在临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记录整理的传统“花儿”和新花儿数以万计,群众口头传唱的"花儿”更是浩如烟海。全县季节性的"花儿"会场星罗棋布,每逢会期人山人海,歌如潮涌。有首“花儿"这样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来头割下,不死了还是这个唱法。”直率地道出了“花儿”的本源。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民俗文化

内容

“花儿”是广泛流传在西北农村,为汉、回、东乡、撒拉等族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共同喜爱,并用汉语自编自唱的山歌。因传唱地域、曲调和方式的不同,又分作"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派别。
  “花儿”在临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记录整理的传统“花儿”和新花儿数以万计,群众口头传唱的"花儿”更是浩如烟海。全县季节性的"花儿"会场星罗棋布,每逢会期人山人海,歌如潮涌。有首“花儿"这样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来头割下,不死了还是这个唱法。”直率地道出了“花儿”的本源。
  紫松山"花儿会"
  “花儿”和“花儿会”临洮的"花儿”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据史科载,宋神宗五年(1072年)至七年,王韶两次开拓熙河,升镇洮军为熙州(在今临洮),并建置熙河路。他向朝廷所上奏折中有“蕃酋女子联袂围绕汉官踏歌”之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所述演唱形式酷似洮岷花儿特征,地点也在现在的临洮,证明临洮花儿至少在当时已经产生。至明代,"花儿"在洮河流域已相当盛行,这不仅在其它相关文物遗存中得到证明,而且在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只不过未直接提及"花儿”一词罢了。如明代才子解缙被贬谪河州途经洮河时所作的《寓河州》一诗中写道:“春风一夜冰桥折,霹雳声如百面雷。亦有渔人捕鱼者,短歌微送月明归。”再如杨继盛在《过渭源》一诗中也写道:"随车甘澎南山遍,澈底清流渭水长。一路氓谣亲听得,福星高莅荷君王。”诗中所说的"短歌”、“氓谣”无疑当属洮岷花儿。明代高弘有诗云:"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此外,在一首莲花山花儿唱词中就流传着"明朝年间洪武年,莲花山上就朝山”之句,说明洮岷花儿以及花儿会在当时就颇具规模了。到了清代,"花儿"在临洮的规模已经达到了鼎盛,临洗籍著名诗人吴镇的《我忆临洮
   "花儿”歌手"花儿"歌手
  好》十首之九中"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两句妇孺皆知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临洮花儿的绰约风姿,成为直接记述临洮花儿的名句。
  “花儿”在临洮流布极广。南部地区,以南屏、衙下、玉井等乡镇为主,主要流行"洮岷花儿”,演唱曲调为莲花山令。歌词是即兴创作,富于生活情趣,高亢嚓亮,但曲调较为单纯,变化不大。主要是搭班对唱,每组有一个“串班长”,起编词、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一首"花儿”每人一句地轮唱。结尾是"花哟,两莲儿哟”的齐唱,激越、昂扬,气氛极其热烈。有这样一组马莲绳拦路的"洗岷花儿”对唱:"马莲绳,一根弦,琵琶还要好家弹,你不唱花儿花不艳,我不对花儿花不甜。”"菊花碗,玛瑙盘,甭拿绳子把我拦,咱们在莲花山上浪一转,拴住日头唱三年。"
  北部和东部地区,主要是太石、红旗、中铺、窑店、塔湾等乡镇,流行"河州花儿”,如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河州令等。这些"花儿”一曲一韵,同令不同调,无论句型结构、表现手法,还是韵律节奏、语言音调,都有自己的特点。曲调回环婉转,韵味悠长。如:“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折去是难,折不到手里是枉然","白牡丹白者是娆人哩,红牡丹红者是破哩,尕妹的跟前有人哩,没人是陪上者坐哩”。
  "花儿”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情歌,二是生活歌,三是本子歌。
  “花儿”本身在创始阶段以谈情说爱为主要目的,情歌涉及到爱情的各个方面,或沉痛悲怆,或直露坦率。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儿”也开始对爱情以外的社会生活有了反映,并且取材空间在不断拓展。譬如“上去个东山者往下看,临洮城修了个美观;高楼大厦者连成片,活像个锦绣的花园”。
  "花儿”唱词一般分为“散花”与"本子花"。"散花"也叫"草花”,指一首独立成篇者;而"本子花"则指内容较多、故事连贯的叙事“花儿"。多取材于古代历史、神话、传说和故事,有《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孟姜女哭长城》等,还有《十二月念情》《十二月牡丹》《熬五更》等等。"本子歌”大多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文本和现有材料,连缀成篇,实际上是借花儿之体,传历史与现实的时代之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并普及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花儿”是广大群众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最好形式。临洗举行的“花儿”会据统计有近30处。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紫松山花儿会便拉开临洗众多花儿会的序幕,又在农历六月六日将莲花山花儿会推向高潮。临洮盛大的花儿会还有玉井镇的油磨滩花儿会、衙下集镇的王马家滩花儿会、南屏镇的庵沟花儿会、八竹湾花儿会、洮阳镇的地洼梁花儿会。有的花儿会一连举行三天,歌手云集,通宵达旦。有一首花儿形象地道出了花儿会的盛况:"风刮杨柳树摆呢,紫松山上浪美呢,花儿唱成大海呢。"飞旋的歌声在山野沟谷间回荡,构成了一幅浓郁的民俗风情画。
  新中国成立后,"花儿”艺术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花儿歌手,产生了无数美妙动人的"花儿”。女歌手丁如兰,群众称为"穷尕妹",她以甜润的歌喉、高昂的歌声蜚声民间歌坛,"共产党像亲爹娘,他比爹娘还疼肠,疼吃疼穿疼住房,把人民疼在心肺上”。她的"花儿”,带着临洮人民对共产党、对社“花心”会场
  会主义的激情,唱到了兰州城,唱进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男歌手靳尚明,以善编能唱著称,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起之秀有浪淑琴、剌玫花,歌坛新秀有赵慧琴、周仕芳、雷娟、曹永、张君芳等,真可谓群星灿烂,英才辈出。
  近年来,临洮举办各种花儿大赛。目前全县有1200多名花儿歌手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花儿会场,有20多名歌手在省地大赛中获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都曾介绍过临洮花儿艺术活动,赞誉临洮为“花儿之乡”。花儿研究专家马文惠先生致力于花儿研究事业,发表了众多相关研究论文,引起花儿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00年,临洮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