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33 / 669
198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正月二十九日是正月中最后一个逢九的日子,故称后九节。后九,又叫“拗九”,也叫“孝九”。是日,家家包“拗九丸”,即用薯粉和熟番薯混合舂成有弹性的粉团,内包以糖馅,或海鲜、肉、菜等荤馅,捏成“烧卖”形或饺子形,或蒸或煮,于后九节合家当...
198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亦称端午节,俗称五日节。福清、平潭两县流传一首民谣,把端午节习俗内容概括为:“初一钉菖蒲,初二起释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起释垛,也有地方作“浸释箬”)。端午节煎面饼也是融岚两...
198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七月初七,乞巧节,平潭俗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按旧习,这天夜晚未婚女子要陈列瓜果七碟供奉天地,取绣线闭目向天默祷,穿针乞巧。有的姑娘则陈列自绣的精美绣品,如绣鞋、帐眉、枕套之类,供姐妹们评赏。民间保留煮汤圆习俗,意谐...
198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亦称仲秋节,是民间传统的团圆节,所谓“天上月圆时,世间人团聚”。合家团聚欢度节日,在外办事的人,都想法回家过节,赏月吃饼。旧时大人哄小孩,赏月如获“月华”,则终生幸福。旧时节日夜晚,城乡往往组织“盘诗”活动,有些街...
198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扫尘,俗称筅堂,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年底之间举行。逢单日任选一天,家家捆扎竹帚,打扫住宅。!日时平潭一些人家沿袭福清习俗,筅堂这天都要煮一餐猪血番薯粉当午餐。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可将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清除干净。
198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此日灶神要回天庭述职,主人家置灶糖、灶饼给灶君、灶妈送行,故又称“送神”。至次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则置香烛果品,贴新灶君图,迎接灶神回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多贴春牛图,或贴灶君联,依俗...
198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三十盲晡”、“做年”。腊月二十日起,就开始洗扫厅堂,整理房舍,准备年货,张贴春联。远在异地的亲人大都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年前各家清结往来债务,一般不许欠债过年;若拖欠过年,有正月不讨债的惯例。各商店、...
198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中国传统的时令节日。
198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清明节,人们都到祖先坟上扫墓,刈除杂草,修整林木,刷新碑铭,压放纸钱;旧时还带上祭墓供品。扫墓后,都要采些青枝带回。现代,祭墓活动多已简化,只在亲人坟上压钱纸、红纸签;基督教徒多用红纸剪成十字架压在坟上。
199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立夏是小麦上场时节,福清、平潭等地的群众有制作面食过节的习俗,意在庆祝丰收。其面食有:夏饼、面饼、春卷等。
199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又称鬼节,是祭祖的节日。旧时,民间多在七月半做普度,超度亡魂。佛教则举行“盂兰盆会”普度活动,寺庙热闹非常。50年代后,此迷信陋习已除,有的只在家中供果品、烧纸钱、叩拜祖先遗像。
199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中国的礼仪习俗包括婚嫁、丧葬、做寿、满月、乔迁等习俗。
199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男女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结婚,手续十分繁琐。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叫做“六礼”。由于娶亲要花大笔钱,农村、渔区有的无力娶亲,往往以姑换嫂,叫做换亲。童养媳和早婚现象相当普遍。
199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渔区夏汛结束,旧时渔民多备香烛供品到妈祖庙、龙王庙拜谢海神。50年代后,此习渐除。
199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旧时重阳登高,有避邪去祸之意。儿童多在这天竞放风筝。1988年福建省政府将此日定为“敬老日”、“老人节”。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