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17 / 669
174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个别学校有少量标本、仪器,多数学校教学设备十分简陋,课桌椅破烂不堪。据民国38年(1949年)统计,全县7所中心小学、84所国民学校,黑板、课桌椅配备齐全的不到一半。
174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行政管理、学籍管理、招生管理。
174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清雍正年间,平潭设兴文书院,属官办性质,领导人称山长,主持书院日常事务。
174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学籍管理情况无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行省教育厅的规定,办理人学、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手续,逐步建立与健全全日制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174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全县小学招生无明文规定,学生只要有钱便可入学。民国16年(1927年)后,毓贤、开宗两校于春秋两季开学前招生,私立初中则定期举行招生考试,所试科目为国语、算学、常识3科。民国28年,由于战事影响,私立岚华初中迁移福清,会...
174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唐宋之后,中原文化逐渐传人平潭。明代大兴儒学,“声教所渐,人文蔚起”,县学始创,文风初盛。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立的兴文书院,即取“振兴文风”之意。
174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文化设立的文化馆、民间文学、民间传统文艺、业余文艺演出、文化市场管理。
174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设立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
174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34年(1945年)春,平潭县公立图书馆更名为民众教育馆,馆长由县督学兼任,配管理员和勤杂工各1名。
175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8年,潭东公社率先成立“东海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游艺活动等项目:因无固定经费,不到两年即关闭。
175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50年代初,为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生产抗旱等运动,全县先后办起渔农民俱乐部84个。多数俱乐部内设土广播组、幻灯放映队、黑板墙报组、小型图书室和夜校识字班,有的俱乐部还办起业余剧团或文艺队。
175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人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歌民谣、故事传说、9言谚语,世代流传,相承不息。1988年3月,平潭县成立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领导小组和民间文学三集成编纂委员会,开始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
175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自宋代始,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促使外地的文化艺术与岛内文化艺术相互交溶,从而产生种类繁多、表演独特的民间传统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得到保留与推广。
175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时期,由于民众生活困苦,有组织的业余文艺活动不多。民间传统文艺活动及戏剧、曲艺等演出,多出现于重大节庆期间。民国29年(1940年),平潭县“五四青年会”组织排演闽剧(咱们俩共同杀敌去》、(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号召群众抗日...
175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79年7月,县文化局颁发《关于加强民间艺人管理的通知》,县文化馆将县内评话员与很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平潭县评话促唱协会,引导艺人为广大工农兵服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