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33 / 4093
498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刘家《孟戏》(三夜本)、曾家《孟戏》(二夜本)、《画桥分别》、《姜女送衣》、《滴血认夫》(以上均为旴河高腔)、《二度梅》、《九焰山》、《三金箭》、《三宫堂》、《下河东》、《下南唐》、《飞龙带》、《天缘配》、《木门道》、《广武山》、《反八卦》...
498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木偶戏传统剧目 《万花市》、《门栓记》、《由天记》、《百忍堂》、《卖水记》等。
498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移植古装戏代表剧目 《十五贯》、《女驸马》、《天仙配》、《孔雀东南飞》、《龙女牧羊》、《血溅乌纱》、《刘三姐》、《杜丽娘》、《罗帕宝》、《金麟记》、《皇亲国戚》、《秦香莲》、《望江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麒麟带》、《乔老爷上...
498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移植现代戏代表剧目 《三月三》、《山乡风云》、《小保管上任》、《龙江颂》、《打铜锣》、《夺印》、《刘介梅》、《刘胡兰》、《红霞》、《红灯记》、《红色的种子》、《杜鹃山》、《李双双》、《李二嫂改嫁》、《沙家浜》、《姑娘心理不平静》、《洪湖赤卫...
498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改编剧目 《大破天门阵》、《白毛女》、《团圆之后》、《抢伞》、《芦花冻子骞》、《金凤朝阳》、《相亲》、《雷雨》等。
498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所唱声腔为旴河高腔。有甘竹大路背刘家《孟戏》(三夜本)和甘竹赤溪曾家《孟戏》(二夜本)。刘家《孟戏》剧本来源为谢梅生手抄本。声腔整理为芦青、肖洪。1962年12月,在广昌县戏曲工作会议上,甘竹老人演出此剧。1982年10月,在中央文化部、中...
498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旴河戏传统剧目,因演唱孟姜女的故事而得名。所唱声腔为旴河高腔。有甘竹大路背刘家《孟戏》(三夜本)和甘竹赤溪曾家《孟戏》(二夜本)。声腔来源为陈立庆传唱,芦青记谱本。1962年12月,在广昌县戏曲工作会议上,甘竹老人演出此剧。《滴血认夫》曾家...
498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怎么谈不拢》为小型赣南采茶戏。“集体创作,辛幸执笔”。导演刘则肃,音乐设计芦青。马紫云饰徐招秀,张奕昌饰李新有。该剧原名《老两口之间》,作较大修改后,更名《怎么谈不拢》。同年冬,参加江西省现代戏汇演,华东区现代戏汇报演出。正式演出前,到“...
498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永乐年间,甘竹地方建有3个以演唱高腔剧目为主的宗族班社,不传族外弟子,不容纳外姓演员参与演出,也不去外村演出,仅在本宗族祠堂内的戏台演出。弘治年间,在甘竹又兴起另一个唱高腔为主的宗族班社,这4个班社都称为“孟戏”班社。之后,县南的中寺等处...
499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广昌向有“戏窝子”之称。明永乐年间,甘竹地方建有3个以演唱高腔剧目为主的宗族班社,不传族外弟子,不容纳外姓演员参与演出,也不去外村演出,仅在本宗族祠堂内的戏台演出。弘治年间,在甘竹又兴起另一个唱高腔为主的宗族班社,这4个班社都称为“孟戏”班...
499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8月16日起于都采茶剧团拨交广昌县直属领导。9月正式成立广昌县采茶剧团,唱赣南采茶戏声腔。属集体所有制,演职员评底分,月底分红。演职员30余名,1956年,演出大型剧目3个,小型剧目5个,共106场,观众达3.7万人次。1958年...
499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因资金不足,1978年仅完成舞台、观众厅工程,1980年完成门厅工程。舞台深12米,宽30.4米,可装置现代布景和灯光,适宜各类文艺团体演出,观众厅有920座,楼座315个。观众厅两侧,一楼有小排演厅,二楼为演员宿舍。门厅二、三层可举办中、...
499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县城门票一律为0.15元,此后有升有降。1962年,夜场门票前座为0.30元,后座为0.20元,农村此时也规定门票价为0.25元和0.20元。县城包场70元至100元,农村为60元至100元。1965年规定县城夜场票价分0.15...
499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图书发行与收藏情况
499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设城关胜利上街,5名职工,由新华书店江西分店管理,固定资产少,仅有图书储备0.36万元,流动资金0.38万元。1958年1月,书店下放县管,称新华书店江西省广昌县店。1963年,书店行政归地方管理,财务归江西省新华书店管理。1970年7月,...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