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32 / 4093
496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单人表演,只限于舞台演出。主要动作有“下马”、“托握掌”、“交叉手”、“翻腕背鞭”等,伴奏锣鼓曲牌为《火爆》和《长锣鼓》,热情奔放。
496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单人表演。除在春节期间演出,往往在乡民所举办的“还愿戏”中演出。共有108个动作,干脆利落。伴奏锣鼓曲牌为《帽子头》,节奏明快。
496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广昌民众喜好唢呐,村村堡堡皆有唢呐手,不乏高手。1918年,塘坊乡群众去南丰大华山进香经天都街时,该乡上塘村谢兆基以娴熟的技巧吹奏唢呐,一口气吹过十里长街,未曾间歇,招来数百人夹道观看。广昌民间唢呐曲牌有:《正调浪淘沙》、《小开门》、《闹广...
496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城等地群众在春节、庙会等日子里举行的娱乐活动。由几个10~16岁的小孩,化装成古代人物坐在四方桌上,每一桌称一台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可为一台故事,刘邦、项羽、韩信为一台故事,项羽、虞姬为一台故事等等。用竹竿绑桌脚,四人抬着穿街过衕配以...
497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和合舞为双人舞,不戴面具,扮相与戏剧中的““哪咤”同。主要动作有“搭肩合掌”、“点头佛手”、“两面照”等。两位表演者动作整齐划一,轻盈自如。以唢呐伴奏,曲牌《柳青娘》,旋律流畅,节奏欢快。 1981~1985年,把民间舞蹈整理成书,于199...
497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各种戏剧发展情况
497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49年后,对有害于群众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予以禁止。“文化大革命”中,把一些正常的文化活动、民间传统文艺作品等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来扫除。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
497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朝永乐年间,甘竹曾家有个宗族戏班,唱《孟戏》。《孟戏》搬演孟姜女的故事,用高腔演唱,剧中角色戴面具,有傩舞特点。《孟戏》每年正月演一次,用于本宗族的酬神祭祖活动。曾、刘两家《孟戏》脚本不同,曾家台本源于南戏旧目;刘家台本酷似明传奇本《长城...
497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旴河戏,别名大戏、土戏,流传于全县。《孟戏》搬演孟姜女的故事,用高腔演唱,剧中角色戴面具,有傩舞特点。《孟戏》每年正月演一次,用于本宗族的酬神祭祖活动。但由于《孟戏》风格有影响力,诸家风格相融合,逐渐地自然地形成以《孟戏》表演风格为基本准绳...
497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广昌戏曲剧目繁多。传统剧目以旴河戏最为丰富,其取材多为历史故事,也有神话传说,保留《三金箭》、《碧玉带》、《雌雄弓》等罕见古本。傀儡戏传统剧目也不少,其中有的剧目是其他地方少见的。传统剧目多以手抄本流传于世,总剧本称为“都纲”,角色行当分剧...
497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前又叫三角班,主要是宁都采茶戏,由外地班社在头陂、新安、赤水、贯桥、驿前及县城等地演出。广昌边沿山区也有人学演。 1956年7月,于都县采茶剧团来广昌,带来赣南采茶戏。随后成立的专业剧团送戏到每个山村角落,使赣南采茶戏遍及全县。农...
497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别名傀儡戏。因为是吊线木偶,又称“吊戏”、“线戏”。流传于尖峰、千善、长桥、水南、塘坊、大株、杨溪一带。 广昌木偶戏的傀儡子长约盈尺,除身体各个关节可转动外,眼睛也能动。 广昌木偶戏唱腔很杂,依当地群众喜好而定,老艺人称之为“土调”。这土调...
497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旴河戏268出,赣南采茶戏8出,宁都采茶戏26出,木偶戏53出。
497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专业剧团移植古装戏47出,移植现代戏76出,改编8出,整理传统剧目7出。
498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专业剧团创作剧目24出。代表剧目有:《一担粮》、《三代仇》、《三点一线》、《山下人家》、《山区半边天》、《上坡》、《心连心》、《水管问题》、《打石臼》、《黎明前的考验》(上、下)、《玄磷春梦》、《尖峰游击队》、《江昌富》、《并蒂莲》、《抢存...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