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9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戏剧
分类号: I236.56
页数: 8
页码: 829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各种戏剧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文化 戏剧

内容

第一节剧种一、旴河戏旴河戏,别名大戏、土戏,流传于全县。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甘竹曾家有个宗族戏班,唱《孟戏》。《孟戏》搬演孟姜女的故事,用高腔演唱,剧中角色戴面具,有傩舞特点。《孟戏》每年正月演一次,用于本宗族的酬神祭祖活动。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甘竹大路背刘家也兴起《孟戏》。曾、刘两家《孟戏》脚本不同,曾家台本源于南戏旧目;刘家台本酷似明传奇本《长城记》。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中寺及大株有演唱皮黄戏的班社。到光绪初年(1875年)皮黄戏风行全县。各地民间班社还邀请了京剧、汉剧、祁剧、抚路戏等剧种的师傅传授剧目。但由于《孟戏》风格有影响力,诸家风格相融合,逐渐地自然地形成以《孟戏》表演风格为基本准绳而融合统一起来的别具风采的新兴地方戏。
  清末民初,地方戏开始衰落,每况愈下,高腔戏渐次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剧团在演出弹腔戏的同时,着手对《孟戏》高腔挖掘抢救,组织音乐工作者记谱。1962年集中全县民间艺人,研究讨论广昌地方戏,甘竹老艺人排演《孟戏》(当时称“傩剧”),专业剧团派人继承学习。1980年《孟戏》再度复苏,以《姜女送衣》、《滴血寻夫》2个折子,参加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演。
  1981年4月,经江西省文化厅批准,将广昌地方戏正式定名为“旴河戏”。
  旴河戏的音乐属多声腔体系,以唱高腔为主,结合唱昆腔、弹腔、吹腔,还吸收了极少量的民歌小调。旴河高腔,曲调悠扬清雅,悦耳动听,具有“歌板舞衫,缠绵婉转”的特点,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帮腔,小锣小鼓过门;并有“杂白混唱”的特点。据今人考证,旴河高腔保留了明朝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的遗音,系融合海盐、弋阳两腔于一体的戏曲声腔流派。旴河高腔曲牌调式齐全,有的曲牌转换几个调式,还有套曲。曲牌中的主牌子富于抒情和叙事,副版子用于行路观景和对叙交谈,小牌子表达祈祷、感叹、欢庆、逗乐等情绪,念牌子有节奏无旋律,配以锣鼓,渲染感情。
  旴河戏的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身段谱和表演特技,粗犷洒脱,在早期剧目中保留浓郁的傩舞遗风。吁河戏的行当早期由三生、三旦、三花脸组成,称“九门楼”。以后,生、旦、花脸三行中各增1角色发展为“十二门”。吁河戏的舞台美术最早为一桌二椅,以布幔代城楼的装置,专业剧团成立后,舞美装置有景、有灯光、有道具,虚实结合。化妆承袭傩舞面具的格调,发型、脸谱、服饰、砌木等均具特色。
  二、采茶戏新中国成立前又叫三角班,主要是宁都采茶戏,由外地班社在头陂、新安、赤水、贯桥、驿前及县城等地演出。广昌边沿山区也有人学演。
  1956年7月,于都县采茶剧团来广昌,带来赣南采茶戏。随后成立的专业剧团送戏到每个山村角落,使赣南采茶戏遍及全县。农村中的一些业余剧团也用赣南采茶戏曲调编演小型节目。1981年6月易名后仍用赣南采茶戏曲调演出部分移植剧目。
  三、木偶戏别名傀儡戏。因为是吊线木偶,又称“吊戏”、“线戏”。流传于尖峰、千善、长桥、水南、塘坊、大株、杨溪一带。
  广昌木偶戏的傀儡子长约盈尺,除身体各个关节可转动外,眼睛也能动。
  广昌木偶戏唱腔很杂,依当地群众喜好而定,老艺人称之为“土调”。这土调是被当地语言化了的弹腔、吹腔,有西皮、二黄、高拨子等。在《万花市》一剧中江流僧唱的一段高腔,老艺人称“奶奶腔”。
  第二节剧目广昌戏曲剧目繁多。传统剧目以旴河戏最为丰富,其取材多为历史故事,也有神话传说,保留《三金箭》、《碧玉带》、《雌雄弓》等罕见古本。傀儡戏传统剧目也不少,其中有的剧目是其他地方少见的。传统剧目多以手抄本流传于世,总剧本称为“都纲”,角色行当分剧本称为“边纲”。
  新中国成立后,专业剧团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同时,移植和创作大量古装戏和现代戏。
  一、传统剧目旴河戏268出,赣南采茶戏8出,宁都采茶戏26出,木偶戏53出。
  旴河戏传统剧目刘家《孟戏》(三夜本)、曾家《孟戏》(二夜本)、《画桥分别》、《姜女送衣》、《滴血认夫》(以上均为旴河高腔)、《二度梅》、《九焰山》、《三金箭》、《三宫堂》、《下河东》、《下南唐》、《飞龙带》、《天缘配》、《木门道》、《广武山》、《反八卦》、《反昭关》、《双龙会》、《双钉判》、《双救驾》、《打龙带》、《打金冠》、《节孝堂》、《白玉炉》、《失金钗》、《打金钱》、《百花合》、《回国图》、《合银牌》、《芦花荡》、《两世缘》、《辰州会》、《青石岭》、《征海口》、《鱼藏剑》、《金光阵》、《奇双会》、《春秋记》、《高平关》、《乾坤带》、《乾坤配》、《砂矿志》、《绣鸳鸯》、《焚鹿台》、《满门贤》、《瑞罗帐》、《雌雄弓》、《碧玉带》、《碧玉簪》、《避尘珠》等。
  木偶戏传统剧目 《万花市》、《门栓记》、《由天记》、《百忍堂》、《卖水记》等。
  二、移植、改编剧目专业剧团移植古装戏47出,移植现代戏76出,改编8出,整理传统剧目7出。
  移植古装戏代表剧目 《十五贯》、《女驸马》、《天仙配》、《孔雀东南飞》、《龙女牧羊》、《血溅乌纱》、《刘三姐》、《杜丽娘》、《罗帕宝》、《金麟记》、《皇亲国戚》、《秦香莲》、《望江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麒麟带》、《乔老爷上轿》、《双丝带》等。
  移植现代戏代表剧目 《三月三》、《山乡风云》、《小保管上任》、《龙江颂》、《打铜锣》、《夺印》、《刘介梅》、《刘胡兰》、《红霞》、《红灯记》、《红色的种子》、《杜鹃山》、《李双双》、《李二嫂改嫁》、《沙家浜》、《姑娘心理不平静》、《洪湖赤卫队》、《真情假意》、《爱情的审判》、《智取威虎山》、《霓虹灯下的哨兵》、《货郎记》、《战士在故乡》、《年青的一代》、《甜蜜的事业》等。
  改编剧目 《大破天门阵》、《白毛女》、《团圆之后》、《抢伞》、《芦花冻子骞》、《金凤朝阳》、《相亲》、《雷雨》等。
  三、创作剧目专业剧团创作剧目24出。代表剧目有:《一担粮》、《三代仇》、《三点一线》、《山下人家》、《山区半边天》、《上坡》、《心连心》、《水管问题》、《打石臼》、《黎明前的考验》(上、下)、《玄磷春梦》、《尖峰游击队》、《江昌富》、《并蒂莲》、《抢存折》、《吁江激浪》、《迎春店》、《两块二毛二》、《责任》、《看图片》、《怎么谈不拢》、《活捉罗横霸》、《程鹏与红梅》。
  第三节代表剧目的创作、改编和演出一、《孟戏》 旴河戏传统剧目,因演唱孟姜女的故事而得名。所唱声腔为旴河高腔。有甘竹大路背刘家《孟戏》(三夜本)和甘竹赤溪曾家《孟戏》(二夜本)。
  刘家《孟戏》剧本来源为谢梅生手抄本。声腔来源为陈立庆传唱,芦青记谱本。谢梅生录音带。声腔整理为芦青、肖洪。1962年12月,在广昌县戏曲工作会议上,甘竹老人演出此剧。1984年10月,广昌县旴河戏剧团演出此剧,由江西省戏曲研究所录像。《画桥分别》,曾家《孟戏》之一折。剧本整理和导演刘则肃,声腔整理甘朝光、芦青。1982年10月,在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举办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中,广昌县旴河戏剧团演出此剧,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84年10月,被江西省戏曲研究所录像。
  《姜女送衣》刘家《孟戏》之一折。剧本整理和导演为刘则肃,声腔整理为芦青。1980年10月,广昌县采茶剧团在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报演出中演出。1982年10月,在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中演出。两次都由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1984年10月,由江西戏曲研究所录像。
  《滴血认夫》曾家《孟戏》之一折。剧本整理和导演刘则肃,声腔整理芦青。1980年10月,参加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报演出。1982年10月,在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中演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两次录音。1984年10月,由江西戏曲研究所录像。
  二、《怎么谈不拢》 《怎么谈不拢》为小型赣南采茶戏。“集体创作,辛幸执笔”(引自同名戏曲片字幕)。导演刘则肃,音乐设计芦青。马紫云饰徐招秀,张奕昌(后由赣南采茶剧团张宇俊)饰李新有。
  该剧原名《老两口之间》,作较大修改后,更名《怎么谈不拢》。1964年春,广昌县采茶剧团根据修改本排演,参加赣州地区现代戏会演。
  同年冬,参加江西省现代戏汇演,华东区现代戏汇报演出。正式演出前,到“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单位慰问演出受到好评。1965年1月,《怎么谈不拢》在上海公演,上海电视台播放了录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录音。1965年,剧组赴京汇报演出,在中南海受到李先念、罗瑞卿、周扬等接见。1965年夏,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发行。
  1964年10月,《江西日报》首次发表该剧本,1965年《俱乐部》杂志、华东戏曲丛刊《小戏曲选(1)》(上海文化出版社)收载了该剧本。这期间,《人民日报》及上海三家报纸、江西省,地党报发表多篇评论,赞扬剧本及演员表演、唱腔,该剧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和灌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三、参加地区以上会演、调演的代表剧目表第四节剧团剧院一、戏班、业余剧团广昌向有“戏窝子”之称。明永乐年间,甘竹地方建有3个以演唱高腔剧目为主的宗族班社,不传族外弟子,不容纳外姓演员参与演出,也不去外村演出,仅在本宗族祠堂内的戏台演出。弘治年间,在甘竹又兴起另一个唱高腔为主的宗族班社,这4个班社都称为“孟戏”班社。之后,县南的中寺(今属高虎脑乡)等处陆续建起以演唱弹腔剧目为主的半职业和职业的戏曲班社多个。清代,每逢农闲季节,这些班社到各村演戏。塘坊、尖峰有木偶班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村剧团13个,主要在新安、赤水、头陂、驿前、尖峰等地。演员600多人,多为红军战士、农民、小商、手工业者。
  民国26年(1937年)驿前成立驿前群众剧团,塘坊乡有田腰、池源、村里等戏班。苦竹的严坑和龙塘有2个戏班。
  民国32年(1943年)11月、12月先后成立青年剧社、陶治剧社,县“文运会”成立后组织2个戏剧队,共42人,每逢大型集会和纪念日,公演话剧等。
  民国末期,全县有半农半艺的业余班社13个和专业性班社6个。分布在甘竹、千善、赤水、杨溪、观前、驿前、柯树、头陂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业余班社为农村业余剧团所代替,或并入农村俱乐部中,且多演新戏、唱革命歌曲。
  “文化大革命”中,道具毁、戏衣焚,业余剧团解散,民间艺人被揪斗。1976年后,各地陆续恢复业余剧团,但老艺人存世不多,青年人兴趣不浓,难以为继。据各乡镇志中的不完全统计,至1984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有23个。1990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不足10个。
  二、县剧团 1956年7月20日,于都采茶剧团来广昌。这个剧团属“民营公助、自负盈亏、国家补贴”的民间剧团。8月16日起于都采茶剧团拨交广昌县直属领导。9月正式成立广昌县采茶剧团,唱赣南采茶戏声腔。属集体所有制,演职员评底分,月底分红。演职员30余名,1956年,演出大型剧目3个,小型剧目5个,共106场,观众达3.7万人次。
  1957年演出318场,大型剧目5个,中型剧目6个,观众达12.4万人次。1958年演出405场,观众20万人次。
  〓〓〓〓年2月转为地方国营,演出大型剧目13个,中型剧目41个。这一年1~10月演出339场,剧目41个,观众16.2万人次,上山下乡演出时间占全年演出时间65%。
  1960年挖掘整理《孟戏》。1961年改名为广昌地方剧团,唱广昌地方戏声腔。1962年复转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复名为广昌采茶剧团,唱赣南采茶戏声腔。这一年,演出老艺人口述传统剧58场,演出移植现代戏《夺印》48场,创作现代戏《三代仇》21场。还有其他剧目48场。
  1965年全年演出359场,其中在农村社队演出330场,全年观众16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14.9万人次。这一年剧团演职员40人。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29日,群众组织烧毁剧团服装道具价值9509.99元,资料、书籍价值200元。烧服装前,“造反”组织逼县委主要负责人和文艺界基层干部17人穿古装戏服接受批斗。当年,剧团更名为“工农兵剧团”。1968年老演员下放,12月4日成立“广昌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并从农村招入一批青少年当队员。1973年复称广昌采茶剧团。1970~1976年,所唱声腔杂芜,只演“样板戏”移植的现代采茶戏。1976年仅演出34场,其中在农村演出23场。
  1978年后,原下放的老演员大多陆续调回。1981年6月改为广昌旴河戏剧团,以唱旴河高腔为主。1984年12月,调出半数人员,只存20余人,年经费约2万元。
  1986年吁河戏班学员毕业后分配到该团,随后几年大多数人转行到其他部门工作。该团编、导、演力量仍然薄弱。
  1987~1989年,演出177场,剧目19个,都是小型剧目。1990年,与中小学一起演小型戏,共5场。还排演大型剧《银锁怨》(于1991年演出20场,观众12000余人次)。
  三、剧院 1958年,将吴家衕谢紫质祠堂改建为简易剧场,为砖木结构,700座,舞台不足100平方米。1974年,在中山台西面岗阜上新建剧院。因资金不足,1978年仅完成舞台、观众厅工程,1980年完成门厅工程。舞台深12米,宽30.4米(包括副台),可装置现代布景和灯光,适宜各类文艺团体演出,观众厅有920座,楼座315个。观众厅两侧,一楼有小排演厅,二楼为演员宿舍。门厅二、三层可举办中、小型展览。(乡镇剧院详见本卷第四章) 附:戏票价 1956年,县城门票一律为0.15元,此后有升有降。1962年,夜场门票前座为0.30元,后座为0.20元,农村此时也规定门票价为0.25元和0.20元。县城包场70元至100元,农村为60元至100元。1965年规定县城夜场票价分0.15、0.20、0.25元3种,日场为0.10、0.15元2种;公社不分日、夜场,票价一律为0.10、0.15元2种;大队、生产队包场收费按包场人数为15~40元不等,售票则成人0.10元,儿童0.05元。另外,团体和学生分别折价。1966年县城票价普遍调低0.05元。1978年再次调整票价,县城前座0.20元,后座、楼座0.15元;公社0.15元。不能售票的包场所:头陂、甘竹、苦竹、驿前、赤水、城郊6个公社为每场50元,其余公社每场收费40元,在生产大队、生产队演出每场收费30元。
  1985年后,剧院核定票价未变,但是外地来的演出团体的票价,大大高于核定票价,在0.50~2.50元之间。
  1990年,票价提到1元。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