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5188 条 116 / 1680
1726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全县人民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在1个月之内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时有城关、仪阳、安临站、王庄、王瓜店、湖屯、石横、安驾庄、边院、汶阳、桃园、马家埠、过村、孙伯14处人民公社。
1727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联产到组责任制,联产到劳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
1728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0年,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精神,全县在坚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由生产队统一计划,统一使用劳动力和资金,统一管理和使用大型农具,统一核算分配的前提下,对作业组实行“五定一奖”,即定...
1729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1年,在联产到组责任制基础上,全县推行“五定一奖”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发挥集体经营与分工协作的长处,把个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报酬直接联系在一起。
1730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1982〕一号文件精神,在“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下,在王瓜店公社西大封生产大队,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而后全县推行。198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意见》,向农民颁发了...
1731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包括两节分别是:第一节整平土地,第二节改良土壤。
173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1955年到1978年在尚里、拾屯、伊家沟村,首次组织以村为单位的整平土地。全国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全县农田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县委、县革委贯彻执行党...
1733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九龙口工程,位于屯头村东南,仁贵山前,四周8个山头环抱,面积约8000亩。
1734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肥城县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有4种:加深耕作层,抽沙换土, 治理涝洼地 , 秸杆还田 。
1735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50年代初,耕作工具多为步犁、镢、锨之类,耕作层一般在4~5寸。50年代中期,使用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耕作层稍有加深。1958年,深翻土地耕作层加深到7~9寸。60年代后期,始用拖拉机,耕作层一般达到1尺左右。1970年后,提倡平原在不打...
1736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根据土壤普查,全县有25181亩厚心夹沙地,土体20~60公分出现夹沙层,保肥保水能力差。夹沙地多分布在王瓜店、湖屯等公社沿河两岸。改良沙质土壤始于1955年的城关公社拾屯生产大队,后在部分社、队推广。1958~1978年,全县改良厚心夹沙...
1737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全县涝洼地18.7万亩,分布于安驾庄、王庄、石横、湖屯等乡镇。1961年首先治理湖屯洼。主要采用粘土压沙,改良土壤的通气性。1964年,推行条(台)田耕种。1975年,地处粘土涝洼的石横公社农场,采用电厂煤灰改良土层。靠近矿区的生产大队对塌...
1738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0年始用农作物秸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土壤墒情好、机械化程度高的村多采用直接还田法。湖屯公社张店大队第十生产队,1970年每亩还田鲜玉米秸600斤,当年小麦亩产306.5斤,亩增145斤。多数村采用高温堆肥还田法,即将作物秸...
1739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有三节分别是:第一节粮食作物,第二节经济作物,第三节土特名产。
1740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大豆、小杂粮等。建国前,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1949~1977年,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一直在80%以上。1978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