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7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3
页码:
263-265
摘要:
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大豆、小杂粮等。建国前,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1949~1977年,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一直在80%以上。1978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对种植结构作了调整。1987年,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下降到79.29%。
关键词:
作物经济
粮食作物
粮食产量
内容
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大豆、小杂粮等。建国前,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1949~1977年,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一直在80%以上。1978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对种植结构作了调整。1987年,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下降到79.29%。
小麦 历来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于平原,涝洼、丘陵次之,山区较少。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植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1950年全县平均亩产70斤,1987年上升到534斤。常年播种面积50~70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5.31~47.43%。1954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达68.2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7.43%,主要分布于南部汶河平原和北部康汇平原。尤以汶阳田小麦蜚声国内,1987年平均亩产达821斤。
玉米 为本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国初年多在平原地区和有水浇条件的丘陵地带种植。1919年,全县种植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80斤。1933年,种植20万亩,亩产120斤。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自从杂交种推广应用以后,不但在平原有水浇条件的地带大面积种植,而且在山区、丘陵亦有种植,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30%。1987年全县种植面积46.02万亩,亩产726斤,是1949年的6.6倍。
地瓜 为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国初期种植面积较少,主要分布于山区、丘陵。1933年,全县种植8万亩,亩产瓜干200斤。建国后,随着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除汶阳镇外,其他各乡、镇均有种植,山区、丘陵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1960年种植面积达54.4万亩,总产达2.3亿斤。1987年种植面积23.75万亩,亩产折粮758斤。
谷子 境内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民国初年至50年代为四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地瓜、谷子)之一。民国初期,种植面积遍及平原、丘陵和山区。据《中国实业志》记载:“1933年,全县种植谷子30万亩,单产160斤。”至1952年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0万亩以上。1953~1959年,常年种植面积10~18万亩,单产120~220斤。60年代后,每年种植不足10万亩,多在丘陵地区种植。1987年,全县种植面积2.07万亩,亩产428斤。
高粱 为传统栽培作物。民国初期,广泛分布于山丘、涝洼、平原地区。1933年全县种植面积10万亩,亩产150斤。1952年种植面积18.5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0.09%,亩产150斤。以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87年,全县仅3200亩,亩产344斤。
大豆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1933年,全县种植20万亩,单产60斤。”50年代种植面积较大。1957年,种植面积21.4万亩,占粮田总播种面积的12.43%。嗣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87年,全县种植4.43万亩,亩产328斤。丘陵地区为小面积纯作,平原、涝洼区多与玉米间作。
其他杂粮大麦、黍、稷、绿豆、红小豆、豇豆、荞麦、旱稻,在县内均为零星种植。建国前种植面积有的年份达万亩以上。1985年,县农技站引种“秦爱号”旱稻10亩,种植在边院、石横一带,平均亩产650斤左右。荞麦已近绝迹。1987年杂粮种植面积8600亩,占粮食作物的0.61%,平均亩产398斤。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