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23 / 669
183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钩虫病是平潭农村常见病、多发病。1953年全县钩虫病就诊一千多人。1954年11月,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检查38个村,查出钩虫病患者1601人,全部实行免费治疗。1955年全县采用土荆介油、四氯化碳驱虫4万人次。
183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医疗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护理。
183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清康熙末年,李学立由福州迁居平潭小庠,开设中药铺,并为人施治。嘉庆初,李氏后裔迁居潭城开设“三益堂”药铺,坐堂行医。
183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20年代初,杨香山在县城南街开设西医诊所——“香山医寓”。随后,外地医生黄雅清在县城大路顶开办西医诊所,设内科门诊兼民案验伤。至20年代中期,平潭有西医诊所3家。因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器械不足,只能凭借体温计、听诊器,进行一般常见病...
183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平潭县中西医各自发展,互不融通。1951年,县政府号召个体开业医自愿结合组织联合诊所,为县内中西医结合的开端。
183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20年(1931年)平潭县基督教医院成立时,只有1名男护士负责门诊注射室工作。民国23年,随着医院业务扩大,增聘2名护士,1名助产士,负责门诊注射室及产房的护理工作。
183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医政管理、药政管理、公费医疗管理。
183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卫生行政工作由县民政科兼管。个体诊所多由业主自己行医或聘请坐堂医生行医。民国20年(1931年)平潭县基督教医院成立后,由基督教会聘用医护人员。
183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无药政管理机构,基督教医院和县卫生院用药均自行派员到福州等地购买,个体诊所、药店(铺)多委托商人代为采购。
184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2年8月,平潭县实行公费预防保健制度。享受公费医疗预防只限于县、乡机关干部,医药费由县卫生科掌握,县卫生院统收统支。
184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明清时期,平潭民间就有耍武术、划龙舟、放风筝、演练藤牌操等体育活动,并相沿成俗;游泳则是海边渔民生产劳动之余常见的运动项目。
184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群众体育包括渔农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
184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渔农民体育运动,源远流长。传统的民间体育有武术、藤牌操、舞龙、舞狮、划龙舟、放风筝等,多在节庆期间举行,并相沿成俗。约在30年代,近代体育项目逐渐传到农村,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渔农民生活贫困,参加活动为数极少。
184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职工体育活动始于20年代。近代体育传人后,首先在学校教职工中开展,以篮、排球为主。民国25年(1936年)岚华初级中学建运动场后,田径项目相应活跃,同年举行的县运动会,职工运动员占大部分。民国31年,县城相继诞生“紫电”、“...
184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80年代初,老年人体育运动开始兴起。1984年12月成立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有组织地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90年代,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有增无减。1995年全县老体协会员达1290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