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8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医
分类号:
R197
页数:
2
页码:
632
摘要:
本段介绍了清康熙末年,李学立由福州迁居平潭小庠,开设中药铺,并为人施治。嘉庆初,李氏后裔迁居潭城开设“三益堂”药铺,坐堂行医。
关键词:
平潭
医疗
机构
内容
清康熙末年,李学立由福州迁居平潭小庠,开设中药铺,并为人施治。嘉庆初,李氏后裔迁居潭城开设“三益堂”药铺,坐堂行医。此后,从事中医的世医、儒医和从学徒出师的医士,纷纷在城乡各地开业行医。咸丰至光绪年间,平潭中医业中以李氏家族最为兴盛,较有名望的有李文就的“三益堂”,李文运的“元益堂”,李文静的“纯一堂”、李文彬、李文焕的“诚一堂”等中药铺。至20年代前后,为平潭中医业的鼎盛时期,岐黄名家有伯塘吴仲俊、平原林幼瑜、中楼陈其候、苏澳刘西乌、北厝林伯远,县城李健颐、林觉民、王翔等。
民国24年(1935年)11月,林觉民、李健颐发起筹组平潭县中医公会,并筹资购买医学书籍,成立县医学图书馆,旨在振兴平潭中医业。当年,李健颐编著的《鼠疫治疗全书》出版,发行全国,全书6万多字,为鼠疫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备受国内中医界的重视。民国26年,县中医公会受上级委托,对中医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中医证书和营业执照。至民国38年,全县挂牌的中医诊所有16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团结中西医,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积极鼓励名老中医带徒、进修。1953年,平潭选送10人参加闽侯专署中医进修班,进修结业后,分配到各联合诊所。1954年,县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部,乡镇联合诊所设中医门诊。
1959年3月,召开全县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切磋医术。随后成立平潭县中医药研究所,许多名老中医主动献出验方、医案与手稿,全县收集验方1000多条,经整理编成《平潭县中药单验方集》。其中,草药“瘦风轮”治疗白喉病,疗效显著,临床应用78例,治愈71例,治愈率91%。此外,推广蒜头汁、猪胆、胎盘粉治疗百日咳,紫草根治疗麻疹,白豆稿、蚕豆花、夹壁藤治疗水肿病,松毛糖浆、鸡血藤等治疗妇女闭经,均见较好疗效。
60年代,中医技术力量逐渐加强,县医院设置草药科、针灸门诊,各公社保健院设置中医科门诊,配备中医生、中药工,加工炮制中药剂。至1962年,全县有中医师38人,中药工4人,学徒13人。中医师李健颐在诊治热性病(如乙脑、恙虫病、伤寒、白喉等)和恶性肿瘤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先后发表《内经知要浅注》、《新中医药》、《四诊概要》、《生理新全)、(临床论文汇集)等专著。1966年病重之时,完成(恶性肿瘤辨证论治》手稿,进一步论证中草药治瘤的途径与方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卫生机构恢复正常运转,中医临床工作得到重视。至1979年,全县12个公社卫生院有中医医生27人,县医院有10人,中医业务占总业务量的50%以上。
1985年12月,成立县中医院,成为县内首家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设置中医内科、中医妇科、骨伤科、针灸门诊和推拿理疗科等13个科室。为扩充药材资源,县成立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于1987年7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查结全县中药材169科483种,其中海产类药材44科65种。同时,采集标本,收集民间验方,编成(平潭县中草药资源普查》、(平潭县民间单验方选编》二书。
至1995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101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2名、主治医师20名、医师(士)39名、中药工29名、其他中医药人员11名。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