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2056 条
2023年
22056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2056 条
专题知识
2581条
习俗
142条
交通
4310条
人口
26条
公文
1343条
其他
15条
军事区
17条
农作物
61条
制度
511条
动物
196条
区域
4701条
医疗
124条
古迹遗址
36条
商业区
18条
器物
3条
国家
3条
基础设施
148条
处方
2条
天文
7条
姓氏
82条
官职
184条
居住区
8条
工业产品
23条
工业区
1条
工程
14条
技艺
1条
数据统计
3005条
景区
746条
植物
191条
民俗文化
1220条
气象
1条
渡口
18条
烟草
1条
物产
1785条
税收
130条
粮食
5条
经济作物
33条
自然景区
19条
自然资源
16条
药物
1条
财政支出
125条
资源
149条
驿站
10条

颗粒列表

共 22056 条 1433 / 1471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1481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数据统计
从日本侵占中国到建国以前为发展转折阶段。这段时间的主要特征是由日本、朝鲜引进了优良品种——“银坊”和“水源”等,淘汰了杆高穗稀的籼稻品种,更换成杆短、穗紧、耐肥,适合密植品质优良的粳稻品种,从而使米质和产量大大提高,从此芦台稻进入了优质米的...
21482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数据统计
在品种上除利用外来品种,突出的表现是使用了我国自育品种,如天津红旗号品种和花育号品种,中国农科院的中丹号品种和中花号品种,国营农场系统垦丰号品种和6702等等。同时还有群众自己动手选育的品种如银坊300粒,水源300粒,宁河大穗和万金珠等品...
21483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基础设施
芦台火车站,位于京山线中段。西距天津八十二公里,东距唐山四十三公里. 一八八一年(清光绪六年)由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议奏清朝政府,主张兴修铁路获准。由开平矿务局投资,聘请英国人金达为筑路师,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路段。 一八八六年(清光绪十一年...
21484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木板年画在我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自我国劳动人民发明雕版印刷术以后,最早出现了隋唐时期的佛经扉页画,而后产生了戏曲、小说插图,到了明代有许多文人画家与民间雕版工人合作,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版画。明末清初,木板年画开始出现。有宫廷主持创作的“万寿庆...
21485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磨,最初叫硙(wèi),汉代才叫磨,相传是鲁班发明的。鲁班发现人们吃面,都是把谷或麦子等原粮放在石臼里,也像舂米那样用粗石棍来捣,既费时费力捣的又少,而且捣出的面粉有粗有细,面质也不好。于是鲁班就从山上找来了两块石头,将石头凿成了两块厚度相...
21486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碾子,也是用人力或畜力把谷物脱壳或碾成碎渣、面粉的石制工具,在我们这一带主要是用来碾高粱米的。碾子一般都很大,大的千斤以上,小的也有数百斤,几乎村村都有,但各家各户有的不多。石碾一般建在村的中央或方便大家使用的地方。碾子由碾台、碾盘、碾磙和...
21487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白高粱产量不是太高但老百姓种植的却不少,一是因为它属于高粱中的细粮,不管是碾米焖饭、磨面贴饽饽,还是打渣子熬粥,都有一种醇香,特别是刚刚收下来的新高粱,做出饭来,更是香味诱人。故有“宁吃当年糠,不吃隔年米”一说,现在亦如此;二是它的用处较大...
21488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黏高粱虽然秸秆也会长得和白高粱一样高,但秸秆有些发泡,不坚韧,瓤子(即笤帚苗子)产量也不高,刨笤帚更不如白高粱柔韧耐用,且粮食的产量也不高,不能长期做主食,只是碾成米、磨成面用来改善一下生活,焖黏米饭、蒸黏饽饽等,所以种植的很少。
21489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红高粱(这里主要说的是传统的本地红高粱),秸秆不如白高粱粗壮高大,但粮食产量高,是养家糊口的主力,虽不像白粱那样好吃,但贴出饽饽来,色泽鲜红,表明光亮诱人,且有弹性,闷出的米饭呈粉红色,很耐咀嚼。其秸秆可以扎樽子,若与白粱秸秆掺在一起使用则...
21490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梗绳,是用来勒笤帚苗和笤帚把的,最早是一米左右长的牛皮筋绳,后来有了钢丝缆绳,比牛皮筋绳结实、柔软还好使,就都换成钢丝绳了。用时,只需将一端连在腰带的横杠上,另一端栓上铁钩挂在脚蹬的棍子上或勾在固定好的木桩上,用力将笤帚需要禁锢的部位勒紧,...
21491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铁丝(或麻绳)是用来紧箍笤帚头和笤帚把的,把洇湿的高粱苗和杆,按二寸左右的距离用梗绳勒紧,趁机缠上铁丝或麻绳,使其笤帚头部和柄部牢固硬挺。
21492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便帽,就是人们常说的夹帽子,包括军帽、工作帽、鸭舌帽等等。村里干活的人戴夹帽子的居多,工作帽和鸭舌帽很少有人戴,军帽在文革期间盛行了一段时间,后来除了复员兵很少有人戴了。
21493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棉帽,指絮上棉花的帽子,包括狗皮帽子和毡帽,冬天要靠的就是这三种帽子。除太冷的天气,一般戴狗皮帽子的不多(说实话,那时拥有狗皮帽子的也不多);棉帽子一般都是自家做的,式样不太好看,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戴,但比较暖和,中年和老年人戴的居多。后来...
21494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毡帽,则是老头们的最爱了。曾有歌谣这样传唱,“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个花棉袄,老头要顶新毡帽”。记得那时村里老头们戴的毡帽多是两耳式的,冬天可以落下两耳防寒,天暖时可用掖进帽子里。小时还听到过关系毡帽的传说。相传在越王勾践时期,...
21495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 类型: 专题知识
草帽,主要是麦秸秆编的和高粱秆皮编的。麦秸秆编的一般都是圆顶像礼帽,单边沿较大,用以遮阳。用高粱编的都是圆形尖顶,人们叫蘑菇帽子。还有用马灵辫草编的(就是刨炊帚的那种草)。农村干活,戴草帽的时间最长,戴的人也最多。一般是春天耪地时就开始戴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