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析出资源
图表
人物
机构
事件
地名
专题
作品
实物
片段
任务年份
全部
1182 条
2023年
118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182 条
专题知识
264条
交通
15条
区域
85条
医疗
28条
基础设施
51条
姓氏
11条
数据统计
93条
景区
175条
民俗文化
435条
物产
25条
颗粒列表
共 1182 条
67
/
7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991
七里海帽子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帽子:旧时,民间的男帽样式主要有便帽、风帽、将军盔、毡帽、恭喜帽、鸭舌帽等。冬天多戴毡帽头(有镶灰鼠皮与不镶灰鼠皮的两种)。天寒地冻时落下两耳,十分暖和;天气稍暖,则归入帽内,又很方便。毡帽有礼帽和便帽之别,其式样很多,有半圆形而顶略平的;...
992
七里海腿带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腿带:俗称“腿带子”,最初为布带,后为线带,有宽带和窄带之分,带子末端织有流苏线穗。旧时,人们无论穿单裤、夹裤或棉裤都时兴用腿带子扎裤腿角,缠裹于脚踝之处。特别是那时的棉裤裤裆肥大,裤筒甚宽,而里面又无贴身衣裤,故腿与裤筒间的空隙很大,易进...
993
七里海五毒衣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五毒衣:是为儿童在端午节时穿用的一种衣饰,通常是背心式。一般用黄色布或绸子制成,上面绣有蝎子、蜈蚣、蟾蜍、蛇、壁虎等5种小动物。传说孩子穿上这种衣服就可以避免各种毒虫的叮咬,避邪除病,以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994
七里海百家衣习俗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百家衣:是七里海民间在儿童过“百岁儿”时为其穿的衣饰。婴儿出生后,家中长辈妇女向亲友送红鸡蛋,并托着一个铜盘,向亲朋好友及街坊邻居中索要零碎杂色布块,按正方形或三角形拼接缝制而成。式样做成大襟的道袍式。民间传说,穿上百家衣长寿多福。还有的认...
995
七里海畔的传说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早先,七里海的苇滩边有间小屋,住着给大户看苇子的小伙子。有一年除夕夜,他看过苇垛,回屋包饺子。忽然门外有个女人轻轻地喊:“大兄弟,开门来!”他一惊,深更半夜,荒郊野外,而且是个女人,决定不开门。门外不见回音,开始央求:“好兄弟,行个好吧!穷...
996
方舟与《方舟歌》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于方舟,原名于兰渚。他有个姑妈,住在潮白河堤下的一个村庄。姑家表兄从小与他家不远的一女子订了婚,论庄亲他叫她表妹,其父早逝,母亲年迈,卧病在床,大事小情常找他商量,兰渚总是尽力相助。 那年,一连数日,暴雨倾盆,狂泼不止。一天,表妹顶着大雨神...
997
夜泊七里海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秋之夜,七里海阴云密布,芦苇翻波,惊涛击岸,有一叶孤舟停泊在东、西七里海的“官沟”里。 从前的七里海分前海、后海,亦即如今的东海、西海。两海之间有一条沟,名曰“官沟”。在七里海内,又有青龙湾河、曾口河贯通其间。说起七里海,历...
998
潘庄的传说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离天津不到70里的地方,有一个潘庄镇。据说宋朝那个无恶不做的奸相潘仁美就出生在这镇上。潘家在这里专横跋扈,因而把此镇立名潘庄。 自从潘仁美做了当朝太师以后,总想谋反篡位,在潘庄私建官宅,雕梁画柱,九龙盘绕,金壁辉煌,和王宫金殿一般无二。家中...
999
造甲城村名由来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造甲城村最初的居民是从山西省洪洞县磨盘大街草帽胡同迁居来的。当时赵龙、赵虎、赵凤兄弟三人只占据造甲城的两条沟口,以治鱼为生。那时鱼产很盛,流传着“日出斗金,鱼骨成山”的民谣。现在造甲城村后街最高处,是当时的一条土堤,名赵家堡。 据冯家祖书记...
1000
杨七郎墓的传说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杨七郎墓”即“七郎山”,当地人又称“灵台山”。杨七郎墓的传说是普遍流传于宁河的民间口头文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986年)。北宋对辽的防线西段从今山西宁武、逆县经芦芽山、云中山、雁门山、恒山向东直抵河北,东段经南易水、白沟河、大清河...
1001
杨虎子河的传说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杨虎子河,杨虎子河,穷人血泪流成河。日本鬼子收大米,穷人手捧糠窝窝。”这是当时流传的民谣。 离杨虎子河不远的俵口村原来有个壮汉,名叫杨景增,身高马大,虎头虎脑,人们送他个绰号叫“杨虎子”。日本鬼子开进宁河县,俵口穷的没法活。于是,他撑着一...
1002
青龙湾河的传说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里海西北部有一条河叫青龙湾河,相传那里住着一条龙叫小青龙。那清亮亮的水,是小青龙脖颈里流出的清泉,一直流入大海。 小青龙是海龙王最小的女婿。龙王寿诞那天,青龙老早就备好寿礼,携夫人去给岳父祝寿。它们腾云驾雾,行走如云,眼看就到大海了,睁眼...
1003
春联的故事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
类型:
民俗文化
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据史书记载,人们为了驱邪压灾,求保一年平安,古时在春节那天把桃符插在大门旁,是为了驱鬼镇宅。后来在桃符上刻字,刻一些驱邪降福的咒语。到了唐宋时期演变成书写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降旨:...
1004
全村户户贴红纸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一年,戴彬元回家过春节。一进村,看见全村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对联,心里很高兴。可是走到门前一看,全是红纸,上面没有一个字。串街看看,全是一样。 戴彬元好生纳闷,回到家里找人查问原因。原来留庄都是种地、拾柴、打鱼的庄稼人,没有能写对联的,...
1005
半截对联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
类型:
民俗文化
戴彬元的书法一出了名,他的字就值大钱了,他家门上的对联常常刚贴上,就很快被人偷偷揭走。 怎么样不让人偷走呢,这年腊月戴彬元回留庄过年,想了一个招儿,在大年二十九这一天,戴彬元家门口的对联还没有贴出来。直到天黑,对联才贴了出来,不过对联都是半...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