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七郎墓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1000
专题名称: 杨七郎墓的传说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T00396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杨七郎墓”即“七郎山”,当地人又称“灵台山”。杨七郎墓的传说是普遍流传于宁河的民间口头文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986年)。北宋对辽的防线西段从今山西宁武、逆县经芦芽山、云中山、雁门山、恒山向东直抵河北,东段经南易水、白沟河、大清河、天津海河直抵渤海。在宋真宗时,杨业的儿子杨延昭(958一1014年)镇守的“三关”就在天津市宁河县潘庄西部,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瀛洲高阳关”。 据《宋史》记载: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宋太宗一面下令全面撤军,一面调整部署,在对辽前线,特别是缺乏天险的河北前线驻扎重兵,采取分区与重点驻防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全面防御的态势。 北宋在河北地区的御辽防线为两层,第一层沿拒马河布防守军,重点则在霸州(今河北省霸县)、雄州(今河北省雄县)、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西)、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等要地;第二层以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高阳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定州(今属河北省)为重镇,构成支撑防线。 宋辽战争期间,为何宁河县西塘坨村出现杨七郎墓?潘庄村出现潘美墓?对此,当地有许多传说。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潘美与杨七郎生前不共戴天,死后却埋葬在一处(相距只有1500米之遥),也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据《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925-991),字仲询,汉族,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初名将。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其死后葬地不详。 明代《宝坻县志》有“潘美”庄的记载。清道光年间手绘《宁河图说》记载:“县西七十里,曰潘庄,一大聚落,相传为宋潘美故里,村有古冢,土人呼为潘美墓”。这同当地传说“潘庄是潘美的祖籍”和八十一座古墓相传为潘美墓是吻合的。 清康熙十二年刻印的《宝坻县志》记载:“宋杨七郎墓在县东南潘美庄,有庙存焉;疑即杨景弟也。”(杨景,即六郎杨延昭)。这应该是记载宋杨七郎墓所见最早的文献记录。 河北省《丰润县志》记载:“令公村在县西十五里,宋杨业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丰润县又与宁河县搭界,以上史料说明,从考古角度分析,宁河县西塘坨村杨七郎墓,必然有其历史的遗迹,而使后人追思怀念,才衍生出北宋杨家将的种种传说故事。 民间相传,北宋雍熙年间,辽邦侵犯宋土,边关狼烟四起,杨业为保宋抗辽,孤军苦战在最前线。杨氏父子被围困以后,杨业派杨七郎回后方找潘美求援。杨七郎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好不容易来到后方,但由于七郎曾力劈潘美的儿子潘豹,潘美怀恨在心,所以他不仅不发兵救援,反而把杨七郎乱箭射死。七郎死后,给父亲托梦,诉说了自己到潘美那里求援及被害身亡的经过。杨业从梦中惊醒后,感到救援无望,并且,草尽粮绝,他宁死不作辽邦的俘虏,于是碰死在李陵碑下。坐阵后方的潘美,杀了杨七郎后,为了消尸灭迹,夜里派家丁把七郎的尸体偷偷地投入河中,西塘坨庄百姓得知杨七郎被害,悄悄将杨七郎的尸体收起来,埋葬在庄西普济河中间一个高高的土山上,当地百姓对忠臣良将世代敬仰怀念,千百年来,方圆几百里的人们均来祭祀,常年香火不断。附近的庄户人家,大多供奉“七郎神位”。 《宁河县志》乾隆本载有诗人徐羾《咏杨七郎墓》的诗:“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抔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明月霞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潘庄镇和西塘坨村,都是古老的村落。如今不仅有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还有杨七郎墓、潘美墓古迹。这说明宋辽边陲地带杨家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杨家将保家卫国的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围绕北宋杨家将所衍生出的种种传说故事,是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前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在沧桑的历史巨变中祖辈的努力和智慧使古老的文化流传至今。 杨七郎墓的传说在宁河县几乎家喻户晓,妇儒皆知。在杨七郎的传说中,不仅歌颂了爱国英雄,也鞭挞了陷害忠良的佞臣。千百年来,杨七郎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这些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在民间口耳相传,是宁河人敬慕忠良真实情感的口头记录。按照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分类,杨七郎墓的传说,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三大类: 关于杨七郎墓的神话 相传,杨七郎被害后,人们出于对这位爱国忠良的敬仰,在他曾战斗过的地方,西塘坨村民修坟,虚拟厚葬,并立庙,当地人称之为“灵台山”,又称“七郎山”。后来,杨七郎墓越长越高,竟长成了一座山,再长,早晚将把西塘坨庄顶起。正在不知所措时,西塘坨来了一位云游道长,乃世外高人。他为了压住七郎山,以防再长,便在七郎山东侧,隔河而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道观古刹——双龙寺铁瓦庙。其庙顶脊上盖有三块铁瓦,庙内供奉两条金龙。庙里有一磬,是独眼磬。此三项六件珍宝,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镇寺之宝、镇庄之宝。两条金龙神龙活现,每当即将下雨,两条金龙便“吱…吱…”乱叫,跃跃欲飞。西塘坨村村民靠此预知天气甚是灵验。道长的徒子徒孙,怕金龙遇雨飞升,特意将金龙用铁链锁住。关于那离奇美妙的神话就更多了。比如,有人说,杨七郎死后,随从将士趁人不妨,将尸体连夜运出,路经西塘坨村,突然天降大雨,人们只好躲在附近避雨。等大雨过后,再去抬尸时,尸体不见了。人们就在停放尸体的地方培起坟堆,以后每年上坟祭典,就成了七郎山。还有的说,潘美杀了杨七郎后,为了消尸灭迹,夜里命亲信将杨七郎的头割下,扔进河里,一刹时,河水咆哮翻滚,倒流四十里,至西塘坨村西“普济河”拐弯的地方,英雄头颅忽地跃上河滩,河水才平静下来改为顺流。西塘坨村村民得知杨七郎被害,悄悄将杨七郎的头颅收起来,埋在大河北岸,修了碑亭和庙宇。这些不过都是神话故事,但却反映了人们对爱国忠良的敬慕与怀念。 关于杨七郎墓的传说 1.据当地百姓讲,杨七郎墓形成后,没几天就长满了棘针,钻出了血一样红的小果子,人们都说那是杨七郎的血灌浆而成的。这里的棘针也不同于别处,别处的棘针一枪一沟,这里的却是一枪双沟,据说那是由杨七郎使用的长枪幻化而成的。 2.杨七郎墓处于普济河中心,神奇的是,千百年来,这里经常发大水,水涨山高,不论洪水多么凶猛,水位多高,从未将杨七郎墓淹没过。这土丘就被人们视为神迹。 3.在民间俗信中,七郎神君的神灵经常显圣,神通广大,为人们消灾解难、有求必应。过去各地来求仙讨药的人们络绎不绝,到杨七郎墓烧几刀纸钱,讨回一捧香灰冲水一吃就好。尤其是除邪治病,十分灵验。至今仍有人到杨七郎墓前烧香、烧纸钱。 4.从前,当地人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用些杯盘碗筷、桌椅板凳,只要到七郎山前焚香祷告,说明来意,家里的需用之物早就摆好了。到后来,人心不古,只借不还,神明不佑,再也借不到了。 5.相传有一年,一个外村卖烧饼果子(油条)的小贩,路过杨七郎墓拉屎,进了西塘坨庄打开货担一看,满筐的烧饼果子踪影不见,连心疼带恐慌当街痛哭。本村的两位老者问明情由,指点他去杨七郎墓请罪,当他焚香烧纸祷告完毕,抬头一看,所有的烧饼果子都在棘针树上挂着,一个不缺。可见关于杨七郎墓的传说是集神话、传说、仙话、民间俗信为一体的故事群。它们经长期流传演变,有些已经溶为一体,很难把它区别开来。 关于杨七郎墓的故事 围绕杨七郎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与陵墓环境相关的地方风物传说群。如相传当年杨七郎墓建成后,既有杨姓族人,在潘庄落户看守,世代不辍。 潘美死后,家人将其葬于老家潘庄,又恐怕仇家盗墓,故设八十一座古墓,共分九行,每行九座。葬毕,潘氏家族纷纷逃生,没有逃走的就地更名改姓,因而潘庄至今没有一户姓潘的人家。 又传,潘庄杨氏家族和没有逃走、就地更名改姓的潘氏家族在交往中,看不出有任何不睦的举动,但在思想上却不无隔阂。曾有这样的事:旧时镇上请来戏班演戏,改姓的潘氏家族所点的剧目多为:《碰碑》、《洪羊洞》等,都是杨家式微、败落的戏文。杨家所点的戏则是《挑帘裁衣》、《翠屏山》等剧目。因为,潘金莲、潘巧云两个淫妇恰姓潘,借以报复。这些传说中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民间俗信的成份,是地方百姓记忆构筑的当地历史,同时也寄寓着民众对爱国英雄的敬仰之情,人们在不断的口头讲述和传颂中,注入了历史文化的重要因素,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 关于“杨七郎墓的传说”,已被天津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