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甲城村名由来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0999
专题名称: 造甲城村名由来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T00395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造甲城村最初的居民是从山西省洪洞县磨盘大街草帽胡同迁居来的。当时赵龙、赵虎、赵凤兄弟三人只占据造甲城的两条沟口,以治鱼为生。那时鱼产很盛,流传着“日出斗金,鱼骨成山”的民谣。现在造甲城村后街最高处,是当时的一条土堤,名赵家堡。 据冯家祖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初赵义兵渡江者十人被封公,内有冯祖郑国公冯国用。”“攻闽时,徐达屡战不利,太祖闻而亲率冯祖、冯胜往援扮为商人。暗藏军器,顺流直下,攻陷平闽,不逾一月矣。勤劳既久,立功已多,钦封冯胜为“宋国公之职”。明永乐二年奉旨迁燕,冯祖随龙抵燕谷遂占水草地土为监灶户云。冯胜的后代冯隆耀在永乐二年来到此地,占据了造甲城,占据了东甸,冯隆会占据了四颗树,冯隆美占据了潘套。因冯家人多,占地多,势力大,所以赵家堡就不能概括村意了。 传说:村当中有一个200米的大地穴,当地人称地窨子,是宋朝造盔甲的地方,故得名“造钾城”。 传说:古时候造甲城出产过造盔甲的金属,故起名“造钾城”。造甲城不但造过盔甲,而且制造其他别的作战兵器,故统称“造钾城”。后演变为“造甲城”。 说法不一,造甲城虽然是明朝永乐二年定名的,但在元朝、宋朝、唐朝或更早以前,造甲城就已是行军驻军、制造兵器的地方和古代的战场了。 (选自1998年《天津市地名志宁河县卷》)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