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故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1003
专题名称: 春联的故事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16/001
起始页: T00112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据史书记载,人们为了驱邪压灾,求保一年平安,古时在春节那天把桃符插在大门旁,是为了驱鬼镇宅。后来在桃符上刻字,刻一些驱邪降福的咒语。到了唐宋时期演变成书写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降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幅,以缀新年。”随之春联就成为新春佳节的标志,无论是官宦门第,还是农耕之家,在年末岁首的头等大事就是贴春联,它把文学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昭示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情趣。这样一来,在一个没有几个识字人的农村,能写一笔好字的人,在春节前夕,拜求的人可就多了。 清朝光绪年间,宁河留庄成了翰林故里,戴彬元官居翰林编修,不仅是官职使留庄显赫一时,而是戴彬元之书法的名声更远近闻名。这就使留庄的春联出了名。 话说某一年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戴彬元从京城回留庄过春节,刚到家,乡亲们就都围了上来。手拿红纸,求戴彬元给写春联。彬元对乡亲们的要求不敢推辞和怠慢,研墨挥毫,一家一家地写,写了许许多多的春联。腊月二十九,戴彬元出门溜达一看,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自己写的对联,从心眼儿里高兴。 村里有个叫李玉卿的人,从小和戴彬元一起长大,是好朋友。他听说戴彬元回家了,没来看望他,打心里不痛快。心想,“当了官就瞧不起我了,跟我摆架子。我就不求他写对子。”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清早,他就把没字的两张红纸贴在了大门板上。其意思是,让戴彬元知道,我不会写,就贴无字的,也不求你写,你这个朋友就算我白交了。 腊月二十九,忙了一天的戴彬元,晚上去看李玉卿。他到门口一看,愣住了,他寻思出李玉卿的用意,急忙跑回家,抄起笔、墨、砚,跑到李家,借着门楼挂的灯笼的光,在门板的红纸上,悬肘填写了对联,然后把笔、墨、砚送回家,再回来敲门看望李玉卿。 戴彬元在李玉卿家门上写的对联,被一个叫卢生的人看见了。卢生家住丰润县侉子庄,他十分喜爱戴彬元的字儿。他听说戴彬元回家过年,专门从侉庄子赶来,想求戴彬元写字。等戴彬元走进李家大院,卢生站到门口一看。“呀,这字写得真正好功夫啊!”心想,我一个外地人,求他写不容易,就是给写,恐怕也不会这么用心。他用手想揭下来,结果浆糊早冻干了,揭不动。卢生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连夜在附近村庄,花大价钱雇了两个农民,到了三更天,卢生带人悄悄地拔拉开李家大门,把两扇门板扛走了。临走时写了一张纸条,留下四十两银子,放在门坎的下面。 大年三十早上,李玉卿起来,见大门板没了。先是纳闷和生气,后来在门坎下发现纸条和银子。纸条上写着:“借走门上墨宝,留下银两四十。”使李玉卿哭笑不得。 这件事传遍了宁河、丰润两县,从此,人们都知戴彬元的字值钱。留庄也因此出了名。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学业成就和进入官场的经历,以及在政治、赈灾和书法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和传说。文章以生平简历为主线,通过不同章节展现了戴彬元的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

阅读